道德模范为崇高事业凝聚道德支撑

时间:2016-06-16点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26日下午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十多年前,江泽民同志刚提出“以德治国”理念之时,尚有部分人难以理解,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悖;时至今日,再看“以德治国”,实则高瞻远瞩。事实已然证明,即便在一个法治高度健全的社会,对“德”的需要从未止步。更何况,今日之中国,“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传统美德存量已然逐渐减少。老人摔倒不去扶、孕妇坐车不让座、行人问路无人理……类似“趋利无上限,做人无下限”显非少数。而这些,又岂是法治所能全部驾驭的?

说白了,德治与法治本就不相矛盾。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二者永远是和谐统一的。社会精神文明进步与否,关键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素质,而社会成员素质的核心成分就是其道德修养,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再健全的法律体系也被被人穷尽心思地钻空子。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郑重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以德治国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大力推崇和宣扬道德模范,始终是以德治国过程中绕不开的一环。这是因为,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的人格化,他具有直 观性和形象性,能够有效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有血有肉、有追求、有情感的活生生的道德模范群体所承载的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重要精神圭臬;运用道德榜样进行道德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人们与道德模范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社会的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这一点,从道德模范广受社会关注、传诵乃至爱戴、拥护,足以证明。

见义勇为的莆田“三兄弟”、争相割皮救父的“孝义兄弟”、残疾孩子的“好妈妈”高淑珍、农村“流动影院”放映员马恭志、无偿捐献器官的“最美女孩”何玥……这些最真实的普通人、最微小的事迹、最朴素的画面,往往最容易让温情被瞬间定格,直抵心灵深处。这些勇当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道德模范们,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无论自己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贵还是卑微,只要坚信一个对得住良心的人、做个有意义的人,必将不负时代重托,必将令社会所景仰。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我想,无论时空如何变换,那些决定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素没有变,那些人类孜孜追求的美好事物没有变;应该欣慰,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社会的体温于我们的社会也从未彻底沦丧。正因如此,在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关键时期,我们更有必要理直气壮地弘扬道德模范的时代意义。

向所有道德模范学习致敬!(邓子庆)

关闭

Copyright © 2019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黔ICP备14006958号- 1

学校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1号邮编:551700联系电话:(0857)8330068

师德师风举报邮箱ggcjs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