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刊发我校党委委员、副院长朱杰教授理论文章: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时间:2023-02-24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主线贯穿高校改革发展全方位全过程,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职能,推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立足学校特色学科专业定位,以科研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瞄准地方重点产业、重要制度机制及“卡脖子”问题,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和服务“大地化”水平;立足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推动地方高校新型特色智库建设,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健全科研规范管理制度体系,全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特色资源优势,围绕“六大科技战略行动”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着力完善科研评价体制机制,强化教师科研考核,落实科研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开展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为导向,大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主动融入并服务地方发展新格局,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高质量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产学研合作平台;紧盯“四新”“四化”重点领域,找准符合高校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鼓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有效转化创新成果,推进产学研转化基地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着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破解人才政策“中梗阻”,创优人才环境“生态圈”,打造人才汇聚“强磁场”,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能力。持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高校办学条件,为抓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以人才培养为旨归,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强化教学工作基础地位,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按照“四有”标准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有深厚学养、又有高尚师德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课堂教学革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接我省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人生追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的重大问题同频共振,探索学位制贯通、课内课外联动、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领军人才。

(责编/张恒   编辑/漆丹   来源/贵州日报

关闭

Copyright © 2019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黔ICP备14006958号- 1

学校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1号邮编:551700联系电话:(0857)8330068

师德师风举报邮箱ggcjs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