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学生管理>>正文
学生管理
青春赋能乡村,躬行温暖磨角 ——经济与管理学院赴赫章县磨角村实践纪实
2025-04-03 11:25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3月22日至23日,经济与管理学院李树杨、徐春秀两位教师带领5名学生志愿者,深入毕节市赫章县磨角村,通过“服务+劳动+调研”三维实践模式,在田间地头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躬身服务:从“除尘焕新"到"心窗明净”。抵达首日,团队迅速投入村委会办公环境优化工作。志愿者们手持扫帚、抹布,细致擦拭门窗缝隙,整理散落档案,使蒙尘的办公桌重现明净,斑驳的墙面展露底色。透过玻璃映出的不仅是整洁的办公室,更是青年学子对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郑重承诺。一位村干部感叹:“这些大学生和我们想的,还真的不一样,干活像绣花,巧得很,文件柜夹缝里灰灰都清干净了。”


志愿者劳动现场


志愿者劳动现场

泥土课堂:灶台边的乡村振兴启示录。在村民“老三哥”家中,志愿者们兵分三路:一组清扫院落、疏通排水沟,用行动改善人居环境;一组挽袖捕鱼、生火掌勺,在炊烟缭绕中体悟“粒粒皆辛苦”;一组围坐炉边,记录村民关于产业升级、医疗教育的质朴心声。“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是文件里的词,现在粘着泥,摸着锄头才晓得分量。”志愿者小王在实践笔记中写道。老三哥感慨道:“这些小朋友不嫌泥巴脏,边帮我捞鱼边问养殖政策,像极了自家娃。”

思想淬炼:田埂上生长的青春担当。两日间,团队成员脚踩天赶路,穿行在乡村小径,窜村访户。在与驻村干部的座谈中,学生们发现:档案柜里泛黄的扶贫记录与电脑中跳动的数据图表,共同诉说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带队教师李树杨用这句话总结实践收获。志愿者们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记录整理成册,为后续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校地合作提供数据支撑。


志愿者和村干部交谈

这场“行走田野间的课堂”不仅让书本理论浸润泥土芬芳,更是淬炼青年:通过服务强化责任意识,在擦桌扫地的细节里读懂“群众事无小事”;通过劳动建立情感联结,在满手老茧中体会“知屋漏者在宇下”;通过调研培养系统思维,在数据与故事的碰撞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路径。正如徐春秀老师所言:“乡村振兴不是抽象命题,而是由无数“磨角村”组成的时代考卷,需要青年用脚步丈量、用汗水作答。”

学院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完善“田野思政”育人体系,搭建更多“行走在田野上”的实践平台,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灼灼绽放,把学校“四心四能”的立德树人工作落在行动上。


文字|谢治薇

图片|李树杨、陈雨轩

编辑|李信绘

初审|赵曼

复审|唐纲

终审|张翔


已是首条
下一条:心向远方,共话未来——我院开展系列活动祝福2024届毕业生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邮政编码:551700

版权所有: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