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两个结合”为根本路径,以“坚定文化自信”为精神内核,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奋斗目标,构建起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理论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文化传承创新的策源地,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将其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领悟思想伟力: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战略意义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战略意义,将其精髓深植立德树人的精神沃土,推动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工作迈向新高度。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高校须将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扛牢使命担当。服务文化强国的核心使命。高校是理论创新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任;通过学术研究、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的现实需要。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高校必须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增强对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和抵御力,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
二、践行使命担当:构建文化发展新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数字技术深刻改变文化形态的今天,高校要主动引领文化创新。浙江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团队运用AI技术复原良渚古城三维模型,北京师范大学“虚拟现实实验室”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空间。这些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为文化创新开辟了新的可能。产教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路径。中国传媒大学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发“数字故宫”项目,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中央美术学院社会设计专业师生参与乡村振兴,用现代设计激活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这些案例证明,高校要搭建文化创新转化平台,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青年是文化创新的生力军。复旦大学“望道学者”计划支持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创新项目,四川大学“智慧树”创客空间孵化了多个文化科技融合项目。高校要通过竞赛、孵化、实践等机制,激发青年学子的文化创造活力。创新国际传播方式。上海交通大学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团队”,完成《论语》《道德经》等37部典籍的多语种数字化译介;中国美术学院打造“元宇宙国风展”,吸引68国观众在线体验数字水墨创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要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使者。
三、强化党建引领:构建文化育人新格局
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第二课堂”重要作用,持续打造特色品牌,建好“主渠道”、善用“大课堂”、建强“大师资”、构建“大格局”。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用青年话语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南开大学“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构建起“理论+实践”的育人体系。这些实践表明,高校要建设立体化党建文化阵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校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构建“大文化”育人格局,通过强化价值引领、深化传承创新、优化传播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