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习声回响 | 学院事务 | 网上三馆 | 教学科研 | 党团工作 | 学生工作 | 重点学科 | 在线测试 | 下载中心 
您好,欢迎您访问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 !
站内搜索:
网上三馆信息库

做一个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文朝荣精神形成综述
2016-09-08 17:24  

 

2014-12-31 09:28 来源: 新华网贵州频道 作者:2014-12-30

字号:

文朝荣精神产生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于西部集中连片的老、少、边、穷、高寒、深石山区在面临世界性三大难题(生态恶化、人口彭胀、经济贫困)情况下,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战荒山、斗贫困、求生存、求发展的顽强拼搏中;产生于中国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历程中;产生于毕节试验区践行三大主题的精彩传奇中;形成于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深山问穷,一石激起千层浪

    上世纪80年代,毕节的百里杜鹃花海可没有今天的名气,知道的人并不很多,而作为新华社记者的刘子富早有所闻,早想采写一篇毕节花卉王国的报道。在1985529日,刘子富在采访毕节花卉王国的途中,听说赫章县的四方乡海雀村一带有非常珍贵的名花——滇藏木兰,于是就到了赫章县,在县委农工部同志的陪同下,驱车90多公里,走了近6个小时,直奔海雀村。

    刘子富在山上拍摄完满树繁花的滇藏木兰后,职业习惯驱使他走进了路边的村子——海雀村。站在路边放眼一看,哪里像村庄?到处是窝棚,根本没有像样的住房,于是他们走进村子,农工部的同志找到村支书文朝荣,在文朝荣的陪同下,共走访了3个村民组11户人家。

    就是这次采访,刘子富意外地看到了一个在温饱线下苦苦挣扎的海雀村。整个村庄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机。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茅草房、杈杈房,人畜混居,不避风寒。家家缺粮断炊!没一家有食油、有米饭,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居,没有一家有床和被子;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火塘过夜。

    然而,让刘子富百思不解的是,尽管村里的苗族、彝族乡亲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人埋怨党和国家,没有一人外逃,没有一人上访,反倒责怪自己“没出息”、“不争气”。

    刘子富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村子,让海雀村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依然保持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呢?在共产党员、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身上,找到了答案。当时,正值壮年的文朝荣,在刘子富的眼里,用八个字形容:心力憔悴,疲惫不堪。他却充满自信地对刘子富说:“你放心,在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村是不会饿死人的!”

    残酷的现实,把滇藏木兰和杜鹃花留存在心里的美好感受冲抵得荡然无存。采访结束后,刘子富当即到恒底区公所向县委电话报告实情,并请求县委立即召开会议统计类似海雀村的情况。经统计,到19855月底,全县有12000多农户、63000多人缺粮断炊或即将断炊。刘子富凭着记者职业的强烈使命,使他冒着当时报道极度贫困的政治风险(因为全国农村改革形势一片大好,出现了卖粮难、卖猪难的相对过剩景象,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声音不绝于耳,极端的负面报道就是和大好形势唱反调),当晚以《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为题,第二天一早用急电如实向新华通讯社反映了在赫章县恒底区四方乡海雀村耳闻目睹的情景。后来的确“惹祸”了,由于他没有经过分社批准将报道直接并用急电发到总社,当省委办公厅通知威宁县委书记以最快的速度把刘子富送到省委开会时,刘子富感到一个普通记者被通知列席省委常委会,一是有回音了,同时又感到真“惹祸”了。果不其然,他到贵阳后,新华社贵州分社社长正眼都没看他一眼,也没有和他说一句话。当天晚上,省委书记朱厚泽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首先就点名刘子富汇报海雀村的情况,还说如果半小时不够可讲到40分钟,汇报快要结束时,省委一副秘书长走到朱厚泽身边耳语汇报,派去海雀调查的同志回来了,情况和刘子富汇报的情况完全一致。

    就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这篇报道,海雀村因为贫穷而全国闻名。

    苦甲天下,海雀牵动中南海

    如同一切宏大的历史,偶然事件的背后,一定是必然在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执着的牵挂着海雀,是偶然,也是必然。

    刘子富的《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报道,全文用一千九百多字,真实地反映了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的贫困惨景,字字揪心。

    ……

    记者走进苗族大娘安美珍家,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

    ……

    走进苗族大娘王朝珍的家,记者一下就惊呆了。大娘衣不蔽体,见有客人走来,立即用双手抱在胸前,怪难为情地低下头。她的衣衫破烂得掩不住胸肚,那条破烂成线条一样的裙子,本来就很难遮羞,一走动就暴露无遗。大娘看出了记者的难堪,反而主动照直说:“一条裙子穿了三年整,春夏秋冬都是它。哎!真没出息,光条条的不好意思见人!”大娘的邻居是周光华家。主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早在去年年底就把打下的粮食吃光了;几个月来,找到一升吃一升。”

    ……在苗族社员王永才的家里,王永才含着泪告诉记者:全家5口人,断粮5个月了,靠吃野菜等物过日子,更谈不上吃油、吃盐。……在他家的火塘边,一个3岁多的小孩饿得躺在地上,发出“嗯、嗯、嗯”的微弱叫唤声。手中无粮的母亲无可奈何。……

    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同志看到这篇报导后,潸然泪下,挥笔写下这样的感慨:“我们的老百姓多好啊!难道我们不应该很好地为他们服务吗?

    随后,这篇内部报道以最快的速度呈送至中央领导手里。

    19856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看了这篇报道后,当即作了如下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至此,海雀,这个远在贵州西北群山之巅的小小村庄,成了中南海的牵挂。

    62日当天,贵州省委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用明传电报传来的习仲勋同志的批示后,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朱厚泽同志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省委办公厅迅即将批示和报道用急电传各地、州、市委负责同志,并抽调得力干部星夜兼程赶往赫章县海雀村,查看缺粮断炊情况,就地开仓放粮,一次发放20万斤,及时赈济饥民。

    才几天功夫,海雀村像变魔术一样,整个村子喜气洋洋。海雀村山沟里、山坳上,人背马驮救济粮回家,纯朴的乡亲们脸上挂满笑容,发自内心地一口一声“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

     扶贫开发,海雀实践铸辉煌

    赫章县和海雀村自1985年以来坚持不懈的扶贫开发、扶贫攻坚,海雀村各族群众在党和政府关怀和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正视贫困,不畏艰辛,苦干实干,自力更生,不折不挠,与贫困抗争,创造了“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自力更生、科学发展”的“海雀扶贫模式”,铸就了“中国反贫困的典范”,成为中国扶贫开发的一个奇迹。

    1985年到2013年底,海雀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元增加到5460元,人均占有粮食从107公斤增加到318公斤,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上升到70.4%,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稳定在2‰左右。扶贫开发的丰富实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是县、乡、村各级干部和全体村民忠实贯彻落实小平同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思想,是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指导扶贫开发实践的必然结果。

    赫章县历届党委、政府和河镇乡历届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扶贫开发理念不动摇,在具体扶贫方式、扶贫路径、扶贫办法和扶贫措施上,与时俱进,经历初始阶段的民政救济式扶贫,“撒胡椒面”式的扶贫,逐步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发展到如今的产业化扶贫。特别是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以“老百姓是天”的情怀,坚持“六个到村到户”,认真实施水、电、路、讯、房、寨“六项行动”计划,全力抓好社会保障、村务公开、文明新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层组织服务“六个保障”行动,进一步向“精准”扶贫高标准看齐。

    海雀村目前共有213户、830人。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怎样,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乡村干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走进群众中去细看、细问、细了解,逐户摸底调查,掌握每户基本情况、收入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全村以户为单位的情况都做到心中有数,实行“一帮一”结对帮扶,一户一策,精准扶贫,稳步推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步小康的目标。

    昔日若甲天下,今日美丽新村。如今的海雀,万亩林海郁郁葱葱,绿树白墙交相辉映,严然一幅山间别墅效果图,成了名符其实的基层组织先进村、民族团结和谐村、统一战线同心村、精准扶贫示范村、生态文明先行村。

    刘子富老社长说:“赫章县海雀村是中国拉开扶贫序幕的地方,中国扶贫在世界减贫事业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减贫史上,少不了中国海雀村的名字!”

    学教活动,媒体聚焦文朝荣

    今年37日以来,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先后深入海雀村采访,镜头、笔头主要聚焦精准扶贫,其间,有不少媒体开始关注文朝荣,如贵州日报就发表了一篇《村魂》,毕节日报也有类似的报道。4月下旬,各级媒体对海雀村的报道已接近尾声,这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贵州记者站记者陈屹,采写了一篇专门写文朝荣的文章《搬动贫困大山的老愚公》,以报道形式《中央电台信息专报》报到中办,429日,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做出批示。58日,省委赵克志书记率队到海雀村调研,概括了文朝荣精神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并发出“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的号召。5月份,就先后有5位省委常委到海雀村调研,市委张吉勇书记、陈昌旭市长等市领导多次深入海雀村调研,5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宣部部长刘奇保先后作出重要批示,中宣部下发通知,组织中央各大主流媒体再次深入海雀采访,于68日至10日集中播出和刊发,629日,中组部追授文朝荣同志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630日,中央发出号召全国共产党员向文朝荣等4名同志学习。这一过程,正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期间,而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正好作为学教活动干部学习的标杆,更是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推出的重大典型,同时是贵州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成果,更是毕节试验区各级干部多年来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缩影,文朝荣精神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

    文朝荣精神的深刻内涵

    贵州省委赵克志书记在接见文朝荣事迹报告团时指出:文朝荣精神主要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 “只有千年的名,没有千年的人。当干部要能够吃苦,不能起贪念,不要让群众瞧不起。”这既是文朝荣对自已的要求,也是他对子女及其他村干部提出的期望。

    在海雀人揭不开锅的日子里,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不会饿死一个人;在带领海雀群众绿化荒山、科技兴农、脱贫致富上,他总是想在前头,学在前头,干在前头,利益面前先人后己,让在前头,执行纪律走在前头。

    2008,文朝荣的二儿子文正友担任村主任已经三年有余,为了方便给自家的小超市运货,他花了七万元买了一辆小皮卡,高高兴兴开回家中。消息传到老支书耳里,文朝荣火速把文正友叫到老屋。文正友刚一进屋,老支书泪流满面地拉住文正友说:“儿啊,你父亲当了二三十年支书,一辈子做事情光明磊落,没给你们留下一点扯不清的账,你不要让老百姓看不起你……”文正友明白了,原来是父亲害怕自己挪用公款。文正友向父亲拍着胸脯保证说,买车的七万元是自己多年来的积蓄,眼眶不禁湿润了。

    文朝荣在保证自己清正廉洁的同时,对村里的党员要求同样也很严格。

    1990年,村会计王光德因家里困难,花掉了村里的500多元公款,事情暴露后,老支书坚持原则,按组织程序,开除了王光德的党籍。

    王光德犯了错误,老支书很心疼,并没有抛弃他,而是从经济上支持他,他私下花掉的公款也是老支书帮忙给垫上的;从思想上帮助他,要他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在老支书的教育帮助下,王光德发誓要好好做人做事。村民病危,他背上病人,跑了20多里山路到医院抢救;村里的小煤窑冒顶塌方,他与老支书硬是用手把被埋的村民刨了出来。2007年,通过老支书的长期教育和帮助,王光德重新加入了党组织。

    文朝荣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执行党的纪律时,他坚如磐石,在关心同志时,他热情似火;他时常告诫后人,要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就是文朝荣同志坚强的党性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二是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执着追求。海雀是贫困的,越是贫困,越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越需要顽强拼搏的攻坚精神。

    30年前,海雀村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生态恶劣。作为村支书,海雀村生活之贫、生态之瘠、生命之困,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文朝荣这位彝家汉子身上。他捏紧了拳头,决心带着全村人与“穷神”斗上一斗!

    文朝荣知道,海雀村最大的问题就是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种不出粮食。为此,他带着4名党员首先试种地膜包谷,几个月后,原来亩产不到200斤的地产量提高到600多斤。不要小看这张地膜,在其他地方确实算不了什么,但在海雀村等高海拔地区,简直就是一场科技革命,彻底解决了村民吃不饱饭的问题。

    尝到了地膜种植玉米的甜头,村民们都相信文朝荣的路子是对的。养猪、养牛、养鸡;种脱毒土豆、半夏、当归,一套因地制宜的脱贫增收“组合拳”下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艰难困苦,不弃幸福前景;千曲百折,不移发展雄心。30年过去了,海雀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活富裕。这些巨变,都是文朝荣敢想敢干,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科学发展的生动诠释。面对困境,文朝荣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等靠要,而是选择埋头苦干实干,将“苦甲天下”的贫困村带上致富的路子,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

    三是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上世纪80年代,贫困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威胁着海雀村。砍树盖房,刀耕火种,挣扎在温饱线下的村民将30多个山头变成了荒山秃岭。

    眼看村子“越垦越荒,越荒越穷”,文朝荣急了。他动起了植树造林的念头,立志要把海雀村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

    最初的时候,大家都不理解他,说“粮食都不够吃,还要去种树?”文朝荣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1987年冬天,在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村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连续3个冬天,文朝荣每天带领村民忙碌在高海拔的山坡上,就连春节都是在山上过的。

    有一年除夕,天空下起毛毛细雨,种树的村民又饥又寒,文朝荣下山把自家仅有的2只大公鸡杀了炖好,送到山上给大家吃。第二年冬天,文朝荣又偷偷把妻子李明芝凑了几个月、为女儿坐月子准备的100个鸡蛋煮熟带到山上“犒劳”大伙。

    三年过去了,文朝荣带领村民们种下了1.16万亩华山松和马尾松,村子周边的荒山秃岭开始披绿。后来,政府实施退耕还林,海雀村的山林面积增至1.34万亩,村民人均15亩。据测算,今天海雀村的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4000多万元,人均近5万元。早在1995年就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幸福不是天上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这是文朝荣笔记本上的一句话,也是他坚定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的支撑,让他能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群众一天又一天,一锄又一锄地在荒山上开拓出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四是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文朝荣生前常告诫自己的同事和后来的村干部:我们要把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原来的海雀村因为贫困面大,每年都会有不少的救济粮。发放救济粮的时间,村民们总能兴高采烈地领着粮食回家,而文朝荣回家时的手上总是空着的。因为他总是把该自己领到的救济粮,全部让了出来,给了更加困难的群众。仅最困难的1985年,他就四次出让自己的救济粮指标,自己只能想方设法筹些粗粮野菜哄哄肚子。

    1985625日,《人民日报》在刊载刘子富采写的《彝族共产党员文朝荣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伸手,四次把上级照顾的粮食指标让给群众》消息时配发的言论中,这样评价文朝荣:“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彝族共产党员文朝荣先人后己,一心为群众,不愧是一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员。

    有好处时,他先人后己,可面对难题,他总是先己后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要改变海雀人“多子多福”这个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实行计划生育,是头等难事。面对困难,文朝荣又说起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带头就不难!”。

    为了打开计划生育工作局面,文朝荣不但带头做了结扎手术,还在劝说儿子儿媳带头办独生子女证的过程放出了“你要是不去办,我就不再认你这个儿子,你也不要认我”的狠话,硬是让长子文正全成了海雀村具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首户人家。

    在困难面前,文朝荣首先想到的是群众,心中始终装着父老乡亲。他用行动树立起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彰显了自己吃苦在前、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本色!

      学习文朝荣精神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文朝荣精神,就是要用文朝荣精神激励我们做一个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科学发展、乐于奉献、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只要全市涌现出千千万万文朝荣式的好干部,毕节的同步小康就会早日实现。学习文朝荣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信仰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灵魂。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当年,文朝荣同志面对那种恶劣的环境,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对党绝对忠诚的高贵品质,就只好听环境摆布,听命运安排,党员的先进性和战斗意志就会自然消失。海雀村党支部就成名符其实的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坠落、生活上腐化”。抛开“共产党员”这一称号,文朝荣在当地绝对是“强势”的,他要率先致富,甚至变质、贪婪、腐化都是完全可能的。 “革命的理想高于天。”这生动反映了崇高信仰对文朝荣同志的巨大激励和鞭策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民的根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任何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都必须铭记,为了理想和信念,就应该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二)担当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品质。在困难和逆境面前是消极躲避还是敢于亮剑,这是考验一个共产党员是否敢于担当的基本判断。我们要学习文朝荣同志那种在恶劣环境和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肩负起带领海雀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海雀村的发展服务,创造出了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作为一名党的干部,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三)科学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金钥匙。文朝荣同志之所以能够带领海雀村的人民群众创造出治穷脱贫的光辉业绩,关键是他敏于思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彻底冲破“农业学大寨”,毁林开荒的错误束缚,找准海雀村发展的切入点:“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这是科学,也是科学的方法,由此启示我们:干什么事都不能蛮干,盲目的干,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做正确的事,而不能正确的做错事。很多同志认为,文朝荣事迹完全是靠苦干实干干出来的。试想一下,如果文朝荣没有生态的理念,像以前一样毁林开荒,土地面积倒是增加了,带来结果会是什么呢?答案不言而喻。今天,党中央、国务院一致强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毫无客气地讲,文朝荣同志带领海雀村人民群众当年种下的12000多亩林子,就是一座金山银山。

      廉洁是一个干部从政的基本准则

    文朝荣同志不论是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他都能真正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除自己不拿集体的一分一厘外,还管好自己的子女,体现在当地看到二儿子文正友买了一台农用车搞运输时,就多次反复追问买车的钱从何而来,担心其是否挪用公款。这就与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用人要实”是完全契合的,我们学习文朝荣精神,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傲、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毕节试验区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试验区建立的初衷,就是要在西部喀斯特贫困落后地区“探索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的新途径”,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突破“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这一论断。

    试验区成立以来,从中央到省都高度关注关心和支持。特别是今年515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先后对毕节作了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毕节试验区的成就和价值,指出了毕节试验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目标和任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毕节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加快同步小康进程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毕节试验的新使命和新定位,必将激发出全市各族人民加快改革发展的热情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毕节试验区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我们已进入了后发赶超、加快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是守住两条底线“兴工建城保生态”,践行三大主题“扶贫攻坚惠民生”,发展目标是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一大批像文朝荣这样的优秀干部。因此,要把文朝荣精神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之以恒开展扶贫攻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决挖掉穷根、尽快摆脱贫困;要向石漠化、荒漠化宣战,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挺起腰杆、抖擞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愚公移山、久久为功,在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海雀村是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文朝荣是贵州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杰出代表,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必须大力弘扬“文朝荣精神”,让奋进赶超淬炼的精神钢火更璀璨。当文朝荣这个普通的名字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当学习“文朝荣精神”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定能挖掉贫困落后、石漠化、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绘就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宏伟蓝图。(朱大庚)

 

附件【做一个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文朝荣精神形成综述.docx已下载
关闭窗口

 
    热点链接
    友情链接
   国家教育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教育厅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学习强国
版权所有: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通讯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1号    电话:0857-8331315     Email:jjglx01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