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
文章来源:赫章报 作者:李学友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2日 点击数:1,116 1117 次
字号:小 大
他让全村人吃上了“林业饭”,在“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创造了人间奇迹:使曾经“山上光秃秃、屋里干穷穷”的海雀村森林覆盖率由当初不到5%在26年间上升为70.4%。


文朝荣生前在林场查看松果长势情况 (资料照片)
他操劳了一生,给村民创造了价值4000多万元的森林,为的是让全村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富起来。
2014年2月12日,他因积劳成疾罹患前列腺癌,医治无效去世,终年72岁。
他,就是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
“海雀”是彝语“候确”的音译。“候确”就是“湖水灌注”的意思。沿海雀村寨门向左走到一个山垭口,被称为海雀的“心脏”,文朝荣的新坟就安葬在这里。4月的海雀,乍暖还寒,但文朝荣坟头却芳草吐绿,坟墓四周遍布一排排犹如卫士般矗立天地间的华山松林,显得庄严肃穆。山头零星盛开的洁白的杜鹃花,仿佛在诉说着人们的巨大悲痛,倾吐着村民们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相传,安葬文朝荣的这块地方,从高到低原有3个大海子,高处的水漫出来流到第二个海子,再流到第三个海子,绵延不绝……“海雀”之名由此而来。
静静长眠在海雀村“心脏”森林里的彝族老支书文朝荣临终前说,他要永远看护好这片松林。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上世纪80年代的海雀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3元,全村贫困人口达730人,人均占有粮食107公斤,森林覆盖率只有5%,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3‰。
1985年5月29日,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来到村里,就是老支书文朝荣带着他采访的。同年6月2日,刘子富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278期上以《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为题,报道了赫章县及海雀村的贫困状况。
刘子富在文中写道:“5月29日,记者到这个县的恒底区四方乡苗、彝族杂居的海雀村的3个村民组,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村民们“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的,也没有一家有像样的床或被子;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火塘过夜。”
当时海雀村有个顺口溜:“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挫。” 在海雀村境内,满眼黄沙,村民们连割草都要跑到外村的地盘去割。那时海雀的山上不仅没有树,长出来一点草就被村民的牛羊全吃掉,风一吹黄沙漫天,雨一下泥沙俱下。
作为村支书的文朝荣对于眼前的贫困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让村民生活得到改善,1987年,文朝荣毅然决定组织村民植树造林。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文朝荣抱着植树造林能改善生态、改变生活的信念,不分昼夜地到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还积极组织党员开支部会,召集村民开群众会和寨老会,向他们灌输植树造林能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思想。连续3年,每逢冬季农闲时节,文朝荣每天带领200多名村民上山种树,天亮出门,午饭在上山吃自带的烤洋芋,天黑归家。那3年的春节文朝荣们都是在山上过的。有一年除夕,他下山把自家仅有的2只大公鸡杀了炖好送到山上给一同植树的村民们吃,为的是让大家油水足了,多有力气多种树。3年后,海雀村民在荒山造林1.16万亩。
1995年,海雀村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有了林,水土得到保持;有了草,养牲口再也不用走几十里山路去割草;有机肥增多,土地也慢慢变肥沃了。
文朝荣带领群众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把尘土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到2002年,海雀村又完成了1120亩的退耕还林。而种下的林子不但改变了过去恶劣的生态环境,还成了一座座金山银山。仅2010年华山松挂果子,209户村民打松果平均每家卖了500块钱。
目前,海雀村林地面积达13400亩,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不到5%上升到现在的70.4%。据估算,全村林场价值4000多万元,人均林木经济达5万元。通过植树造林,海雀村在实现生态效应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同时,海雀林场成了海雀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海雀村,这个历史上曾经积贫积弱的小山村,因有了文朝荣老支书的带动,20多年来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使30多个小山头披上绿装,全村人因此告别贫困,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1年,海雀村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文朝荣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为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他率先在自家地里种植地膜苞谷,再在全村进行推广,使全村粮食产量增加了2倍多
海雀村山上的树林一天天茂密起来,而地里农作物产量一直低下又成了文朝荣头痛的一大难题。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雀村主要农作物是苞谷和洋芋,土地贫瘠加上传统的种植模式让村民种一坡收一箩。科技兴农的路子摆在海雀村民眼前,但村民们却“偏爱”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新事物难以接受,政府免费提供种植肥料和技术服务依然没能改变现状。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文朝荣在自家地里率先实验种上了地膜苞谷。秋收时节,就在他用地膜种植的苞谷地里,站满了全村各寨的老老小小,村民们都来看稀奇,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使用地膜覆盖种植,粮食产量竟然能增加好几倍。
实验获得成功后,文朝荣请全村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来参观学习,在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带动下,第二年有一半村民开始实施地膜覆盖种植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在村里逐步推广开来;第三年全村完全实现了地膜覆盖种植玉米,玉米亩产量亩均由2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同时,文朝荣还带头在全村推广脱毒马铃薯种植,获得了成功。
通过科技兴农,海雀村粮食亩产量大幅度提高。文朝荣根据海雀村的特点,以科技兴农为先导,积极推广地膜种植,到1994年,全村粮食产量达14.46万公斤,是10年前的两倍多。
后来,文朝荣还带领大家种植半夏、发展畜牧业,村民的日子也变得一天天红火起来。
“有了父亲的带动,村里发展了当归种植合作社,通过对村干部的培训,再由村干部去教村民,现在带动全村村民种了600余亩当归。最近,海雀村还规划建设了养殖场,通过规范化养殖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养殖业,进一步降低村民养殖风险,提高收入。”文朝荣的二儿子海雀村村委会主任文正友说。
如今,海雀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了2013年底的5460元;贫困人口从1985的730人下降到2013年底的178人;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1985年的107公斤增加到2013年底的318公斤。村民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文朝荣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伸手,四次把上级照顾的粮食指标让给群众。村民们夸他是先人后己,一心为群众的好党员
1984年春夏之际,海雀村连续遭受冰雹、大风和低温的袭击,造成粮食和经济作物大减产。全村135户,628人,人均口粮只有98.5公斤,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文朝荣家人均口粮也只有100多公斤。1985年春节前,乡里为群众安排救济粮,提出也给他解决一些。他笑笑说:“群众比我困难,还是考虑群众吧。”被他谢绝了。
1985年6月初,海雀村群众普遍缺粮,当时的恒底区四方乡拨给海雀村救济粮2815公斤。论缺粮程度,文朝荣家应当摊上一份,可他想,自己是共产党员,在困难的时候,党员不该先伸手,应该先考虑群众,安排好群众生活。区、乡干部又一次安排救济粮指标给他,被他再次婉言谢绝。
当时,文朝荣在想,救济粮指标靠自己一家人让出来,还很微小,怎么办?他把目光盯上了自己的亲属,主动登门做工作,首先说服哥哥文朝升、弟弟文朝华和儿子文正全3户,有困难自己克服。他的亲属见他说得在理,也都心甘情愿地让出了救济粮指标。
文朝荣不仅两次让出救济粮指标,还两次让出平价返销粮指标给最困难的农户。
粮食指标让出后,文朝荣想方设法凑些钱,自己购买议价粮维持生活。他看见全村的农户生活都安排好了,心里很高兴,一面教育农民不要忘记党和国家的关怀,一面鼓励大家积极搞好生产自救。在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村的包谷薅了两遍,长势喜人。
当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在《人民日报》报道了文朝荣四让粮食指标的消息时,《人民日报》在配发的言论中说:“彝族共产党员文朝荣先人后己,一心为群众,不愧是一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员。”
妻子面前较劲的丈夫,儿子心中威严的父亲,群众眼里的好支书,在担任村支书的24年间,文朝荣把心贴在群众的心上,老老实实为群众办事
多年来,文朝荣与海雀村村民一样,依然过着地里刨食、山上找钱的艰辛生活。他从不让家人占公家的便宜。遇着的艰难困苦,都是妻子李明芝与他一同坚韧地挺了过来。
“他这个人,就是爱较劲,为了种树,他想办法去水塘林场买来树苗,回来大家不愿种他就挨家挨户劝。那段时间,晚上急的都睡不好觉。尤其是上山种树那些年,叫他回家过完年再上山,他死活不肯,说要趁冬天把树种上,成活率要高一些。有一年的春节,大家都饿着肚子在山上种树,没有吃的了,他回来把家里的两只大公鸡杀了,带到山上给大家当年夜饭。我当时就和他吵,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这两只鸡,你光想着别人,不顾自家,这个家以后还怎么过啊?他说,大家在山里种树很辛苦,又没有吃的,种树也是为了以后的日子更好!”在采访中,他的妻子李明芝悲戚地对记者说。
在儿子文正友的记忆中,父亲永远都是严厉有加。
2008年,文正友花7万元买了一辆小型皮卡车,文朝荣担心儿子挪用了扶贫款,马上喊文正友来询问:买车的钱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并教育儿子,自己当了二十多年村支书,一辈子做事光明磊落,没给村里留下一点扯不清的账。他告诉文正友,当村干部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千万不要让老百姓看不起自己。直到文正友向他拍着胸脯保证说买车的7万元是自己多年来的积蓄,他才放心。
文正友想起父亲平日里艰苦朴素,克己奉公,有多少次,自己和大哥甚至还埋怨过他,什么好事都为老百姓,对自家儿孙照顾得很少。
文朝荣担任海雀村24年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期间,他带领群众积极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兴办教育,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他带头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大儿子文正全带头办理独生子女证,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2‰,涌现出3户独生子女户和12户双女户。同时,在村里成立了教育基金,为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让村里走出了2名大学生。
村民王德光3兄弟分家后,一家4口人只有1亩地,他曾起过开荒的念头。文朝荣就主动找到王德光把自家的部分土地送给他种,并让王德光加入护林队,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强了海雀村护林队的力量,为保护好海雀林场打好基础。
“文支书是个好人啊!我的房子要垮要垮了,他找人给我修房子,还对来帮忙的人说,人家家里困难,修好房子各人回家吃各人的饭,不要给老人家添麻烦。” 93岁的苗族老奶奶安美珍噙着眼泪向记者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安美珍一家4口人挤一间茅草房里,连包谷饭、荞饭都吃不饱,每到过年就缺粮,房屋四壁透风。文朝荣领着二十几个青壮劳力,赶来给安美珍老人修土墙房。
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文朝荣又主动当起义务护林员,还被聘任了14年的村党支部名誉书记,积极参与村党支部的各种事务,为海雀村的发展建言献策。
海雀村的历史永远铭记着这一天:2014年2月12日。那天,海雀村雪花漫天飞舞,大地一片苍茫。躺在病床上的文朝荣挣扎着坐起来握住儿子文正友的手,大哭着说:“儿啊,我看电视上说,2020年就要全部达到小康水平,形势是越来越好了,我舍不得死啊。那一天,你们一定要用鞭炮震醒我,让我再看看富裕的海雀。儿啊,只有千年的名,没有千年的人,你们要清清白白做人,要让老百姓支持你……”他还要求村“两委”看护好海雀林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几分钟后,这个当过24年村支书,为海雀人脱贫致富操心一辈子的老人与世长辞。
“送他上山的时候,从寨门到墓地全是送葬的人,邻村的人也来了百十个,都争着要为他垒一把土。”文正友哽咽着说。
文朝荣走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足音仿佛还回荡在海雀村的茫茫林海中,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他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实际行动比豪言壮语更加有力,更能证明他是有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