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29日,赫章县海雀村,苗族老大娘安美珍一家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炊5天。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无意中踏入海雀村,记录下了当时极贫的海雀:“记者走进一户苗族人家,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
随后的20多年,刘子富六进海雀村,见证了海雀的发展,认识了“海雀的愚公”文朝荣。
极度贫困的海雀让记者震惊
29年前的海雀村,是一只饿得只剩皮包骨的“海雀”,奄奄一息。
那天,刘子富在海雀村民组一连走了2个组11户人家,没发现一家有食油、米饭,吃的多是野菜和四季豆种子。他所走到的11户人家,每一家都是人畜同居,在用木桩交叉搭起的“杈杈房”里,他们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着火炉度日。
这些场景让刘子富震惊了,他连夜赶出稿件,说明了海雀极度贫困的状况。
稿件刊出后,得到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的批示,也引起了贵州省委的高度重视。贵州省委随即派出工作组对贫困地区进行调查,详细了解农村缺粮情况并拨出救济款,帮助解决农户渡过生活难关。
一时间,海雀人得到了八方帮扶,底气足了。然而,要对抗这天生的贫瘠,海雀人需要更坚强的精神支撑和信仰。
从毁林开荒到“全国绿化千佳村”
海雀村是苗族、彝族聚居地,坐落在海拔2300米的高寒山区,山大、山多,土层薄,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曾是海雀人为求生存而野蛮毁林开荒的真实写照。那时,村民们只能从这瘦瘠破碎的土地里刨食。只有800来人的海雀村曾经的耕地达到1.68万亩。由于过度开垦,全村森林覆盖率不到5%,水土严重流失,导致种一坡收一箩,大多一年辛苦半年粮。
当时的海雀,满山都是光秃秃的,石漠化极其严重,晴天风一吹,沙尘四起;雨天,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经过反复琢磨思考,文朝荣意识到海雀村贫困的根源在于毁林开荒。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只有战胜风沙,我们海雀才会有希望。”文朝荣下定决心后,动员村民种树。刚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饭都没得吃,还种什么树?文朝荣一家一户做工作、讲道理,终于得到大家的支持。
1987年冬天,文朝荣带领村民们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轰轰烈烈的植树“革命”。在文朝荣的带领下,经过3个冬天的苦战,他们完成了30多个山坡的种树任务,植树12000亩。在接下来的10年,文朝荣一直带领村民分批次坚持种树。
一代新人换旧人,荒山长出绿树林。植树造林让海雀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探索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之一的“生态建设”,在海雀得到了近乎完美的成功实践。
1995年,海雀——这个曾以生态环境差而闻名全国的村竟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
刘子富最近一次去到海雀村是在2014年5月,“变化太大了,满眼都是绿色!林业部门给我的数字是,森林覆盖率到了70%多!”他兴奋地说。
老支书带领村民种山20余年 绝地突围
从毁林开荒到“全国绿化千佳村”,海雀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村民的日子有了指望,文朝荣开始带领大家摸索如何“养山吃山”。
在海雀的喀斯特土地里种植粮食,产量并不高,文朝荣带领大伙走上了用良种良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征程:多积农家肥,改种杂交粮食。文朝荣走遍村里的家家户户,要求村民把地里的农家肥铺得厚厚的,一些农户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他就自己掏钱买种子送。地膜种植、杂交优势让农业生产有了保障,海雀的粮食产量从亩产100多斤增加到300多斤。
山上成“绿色银行”,山下增粮增畜。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兴农的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海雀村如今变成了“天上人间”,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飙升为70.4%,年人均纯收入从29年前的33元猛增到如今的5460元。
如今的海雀,已成为毕节试验区实践“三大主题”的一个成功范本。但这一切,来得何其艰难。二十多年时光,既有各个方面的大力帮扶,又有海雀人自身艰苦卓绝的奋斗,更离不开海雀的“脊梁”,文朝荣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奉献。
“文支书是个很值得让人尊敬的人。正是有他这样的人,让这样的高寒山区,让原本贫瘠的土地‘天被拉长了,地被扯宽了’。”刘子富笑道。(吴蔚 安轶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