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农历二月初六,文朝荣一家在山上种洋芋。
下午三点,天空突变,一下子像是谁得罪了它,一张黑脸直往海雀的山头压下来。
以几根枯草的胡乱摇动为前奏,风沙四起,漫山遍野,一阵鬼哭狼嚎般的呜呜声,惊骇四野。
一阵黑尘压过来,再压过来。
文朝荣在地里赶紧喊家人扶住锄头,好好站稳,小一点的孩子赶快躲到石缝里去,顷刻间,海雀的山上,孩子的哭声、大人的呼喊声,和风声混在一起,乱成一锅粥。
大风吹得人站不住脚,扬起来的沙土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那劲头,叫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睁不开眼,文朝荣和妻子李明芝差一点被大风刮倒。
文朝荣吃力地说:“今天这个鬼天气,又要把海雀糟蹋一遍了。这么大的风力和沙尘,安美珍家的杈杈房(注:杈杈房是用几根树丫搭起,两边用树枝编成墙的简易住房)太危险了,十有八九已经……不行,我得去看看。”
文朝荣急忙丢下手中的农具,三步当两步,跌跌撞撞地向安美珍家跑去。
文朝荣赶到安美珍家的时候,她家的孩子正蹲在火塘边,一脸茫然,一脸无助,一脸无奈。
他们已经被这肆虐的风沙折磨得不成样子了,加上初春海雀的天气又相当的冷,穿着破破烂烂的单衣、光着脚板的他们瑟瑟发抖,眼睛里充满着渴盼、恐惧和痛苦。
安美珍也是光着脚板,身上的裙子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她用那双长满冻疮的老手,抱着一团茅草,在四壁透风的杈杈房里,左塞塞,右塞塞,试图把透着寒意的风堵在房外,但刚堵住这边,那边又被狂风吹破了……
被吓着的孩子看着母亲呼天抢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也鼓起勇气站起来做成小人墙当门口的风,可这实在无异于螳臂挡车。
就在大风停了几分钟的时候,安美珍全家都以为渡过难关了,松了一口长气。
正当此时,一个“黑头浪”大风,突然又开始所向披靡地施展它的淫威,一下子“撞”在安美珍家那不堪一击的杈杈房上,顿时,杈杈房房顶的茅草,“唰”地被大风揭开走了一大块……
“天哪,文支书,这可怎么办啊?”安美珍大哭起来,几个孩子看到房子被毁,也异口同声地大哭起来。穿过“天窗”的冷光照到他们滚动着泪花的脸颊上,闪着一丝丝冰冷的光。
这一幕幕,让文朝荣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那时,安美珍家的困难,简直不敢让人相信,不要说好的生活条件了,长期以来,她家连饭都吃不饱,一家四口只有三个碗,连盐巴、辣子都没有吃的。几个小得只有鸽子蛋大的洋芋,夹杂着一些野菜,“垂头丧气”地堆在杈杈房的一个角落里。
安美珍介绍说,那时候,她家一家四口就挤在一间杈杈房里,房屋一直都是四壁透风的,每到过年就缺粮,连包谷饭、荞饭都吃不饱。
“孩子们饿得皮包骨头,两个眼睛凸鼓鼓的吊在脸上,看着心疼,但是却苦于无计。”安美珍回忆说,自从那天老支书来过后,她家开始慢慢变了。
“安大娘,这一切我都看到了,您就放心吧,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定要带个头帮你老人家把房子修好。”文朝荣对安美珍说。同时,他摸着安美珍儿子的头,劝他们不要哭,“办法总是有的”。
文朝荣检查了一下安美珍家的房子,对安美珍说:“你家的房子经过这一次的风沙,看着就要垮了,不安全,怕垮来打伤人,都不要哭了,我找人来起房子给你家娘儿几个住。”
安美珍说:“文支书,我家里连吃的也没有,穷得叮当响,怎么能请人修房子?”文朝荣说:“不怕得,你家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带十多个人来,几天就盖起来了。”
第二天一早,文朝荣带着大儿子文正全等十多个人来到安美珍家。放线、挖基脚、抬泥土、筑墙、砍椽条……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安美珍把文朝荣拉到一边悄悄问道:“文支书,请您给我估计一下今天大概要吃好多粮食,我赶快去借点苞谷面回来煮饭,一会儿大家饿了。”
文朝荣对安美珍说:“这个就不用操心了,到时候我自有办法让他们饱。”
安美珍知道文支书历来说一不二,她感到很难为情,但是也没有办法,于是她把家里堆在地上的那些“鸽子蛋”洋芋捡起来,搓洗干净,放在锅里煮起——这就是安美珍家拿出来的最好的粮食了。
说来也怪,那天,海雀的风沙停了下来,天一直放晴。
中午,该是休息吃饭的时候了,安美珍要大家吃洋芋,文朝荣对大家说:“这些都留着你们一家吃吧,乡亲们,我们各人回去吃各人的饭,不要给安美珍老人家增加负担咯,吃了饭尽快来把房子盖起,给她几娘母住,再住杈杈房的话,他们实在是可怜得很。”
帮忙的乡亲听了文支书的话,都各自回家吃饭去了。
中午顾不得休息,他们很快又来到安美珍家,继续帮忙建房。
没几天,房子修好了,一幢崭新的土墙房代替了安美珍家的杈杈房。“从那以后,我们就不再怕风沙了。”安美珍说:“文老支书他们,吃自家的饭啊,帮了我家修房子后,又帮王永安家。”
搬离风雨飘摇的“杈杈房”,从此不用再提心吊胆过日子。安美珍回忆当年文朝荣组织村民为她家修房子的事,一个劲地说老支书帮人做事情实在,“巴心巴意”。
如今的安美珍,已经搬了好几次家,已有93岁的高龄,居住在文朝荣生前组织村里给她家新修建的黔西北民居里。
没有了风沙的侵扰,也没有了缺粮断炊的生活,幸福的日子让安美珍的笑容越发的灿烂。这个沧桑的老人,是见证海雀村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活化石”。
说起海雀如今一片青砖白墙的生态民居,安美珍逢人便感慨地说:“这是我心中想都不敢想的海雀,但是文老支书却早早地离去了,没有多看漂亮的海雀几眼就走了。”每每说到此,安美珍总是泪光闪烁。
文朝荣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仅随时随地想到群众的疾苦和急事难事,而且想到了、看到了,就一定会想办法解决,把事情落到实处。
(整理:王纯亮 蔡 鑫)
责任编辑:徐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