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支书生前非常重视教育。
海雀村在控制人口取得较好成效后,老支书决定扶贫先扶智,开始琢磨起办学校、兴教育的大事来。
30年前的海雀,全村700余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文支书读过小学三年级,文支书的“小学三年级”就算得上是村里的“最高学历”。在海雀这一带,他是大家心目中真正有文化、有见识的人。
他经常教育村民:“只有文化才能拯救海雀,不能让娃娃些出去男女厕所都认不得,更不用说挣钱脱贫致富。一定要让海雀的娃娃多读书,走到外面的世界去。”
要让娃娃读上书,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必须有一所好学校。
终于,在2006年,勤劳而智慧的海雀人民得到了国家帮扶政策的惠泽,台盟中央将海雀村作为帮扶联系点。
此时,文朝荣虽然只是名誉支书,但仍把发展教育当成一件大事,时刻放在心上。正是在他的协助下,村委新领导班子抓住这个机会,争取了台盟中央拨款46万元,计划为海雀村新建一栋8间教室的教学楼。
项目落实后,学校选址面临着一个大难题。先前由赫章县教育局和河镇乡考察初步定址在长海组,但遭到文老支书的反对。原因何在?长海组虽然地势相对平缓一些,但离海雀中心位置相对较远,并存在山洪隐患。
知海雀者唯有文老支书。海雀的每一寸土地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文支书再熟悉不过了。
经过文老支书的坚持及与上级的反复沟通,最终学校选址在比较中心的学堂组王付举家的自留地上。
新选的校址是王付举家仅有的能出点包谷的“肥土地”,算是他家的命根子了,一开始,王付举不愿意将这块地拿出来。
老支书三番五次上门去做工作,苦口婆心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举老兄呀!建学校这事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的大事,海雀的发展要靠子孙后代,在未来社会里,没有知识武装的子孙们是难成大器的。要把学校建好,娃娃些才能读好书,才有出息,才能建设好我们家的海雀。今天这点眼前利益算什么,我们老者些要想得开,看得远。”
在老支书的谆谆开导下,王付举终于答应让出那块土地修建学校。村里面明确了一块丢荒地给其耕种,以作补偿,学校最终得以落成。
后来王付举多次反映,当时划拨给他的那块土地比较瘦,产量较低,现在饭都快吃不起了,到二三月间就要断粮,生活很是困难。
老支书听此情况后对他说:“付举老哥,既然粮食不够吃是因为土地少,土质又不好,实在不行,我家还有三亩地在磨锅坎,土质肥沃,你要是不嫌远,就送给你种,也能多收点粮食。”
王付举听到老支书要送地给他,心里很是感激,脸上顿时露出了开心的笑。
文老支书一直关注王付举一家的生产生活,第二年春耕时又送去了一袋高产包谷种,确保秋天有一个好的收成。
后来,王付举家的生活情况越来越好。
(整理:许再晶 刘 浪)
责任编辑:徐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