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6 15:38 来源:毕节日报 作者:张 锋
海雀,河镇,赫章,毕节,串联出“毕节试验区”发源脉络。
1985年,森林覆盖率5%,农民人均纯收入33元,人均占有粮食107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13‰;2013年,森林覆盖率70.4%,农民人均纯收入5460元,人均占有粮食318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2‰。28年间每一个数据的变化,源于共产党员文朝荣对一方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宣传,为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为民务实清廉。
以新闻的形式:忠实记录
2014年5月9日,《中共毕节市委关于向文朝荣学习的决定》印发。
5月16日,《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开展向文朝荣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印发。
《毕节日报》刊发《老伴心中的文朝荣》、《儿子心中的父亲文朝荣》、《村民心中的老支书文朝荣》等系列报道,拉开市级新闻媒体宣传文朝荣精神帷幕。
《贵州日报》刊发《村魂——追记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等报道,拉开了省级新闻媒体宣传文朝荣精神帷幕。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多家中央新闻媒体记者深入海雀,就文朝荣先进事迹实地采访。
6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看好这片林——追记贵州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上)》、6月11日刊发《一定要对百姓好——追记贵州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下)》掀起中央级新闻媒体宣传文朝荣精神高潮。
新华社连续两天播发通讯,并配发评论。《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中央媒体在重要版面刊发通讯,并配发评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播出报道,并配发评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分别播出专题报道。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等全国知名网站在首页开设专题推出报道。
农民日报记者冯雷对文朝荣精神如此理解:“他把让农民脱贫致富、保护环境这样一个事关国家民族的宏大题目化为个人毕生的理想,用一生去实践。并且把这种理想化为全村人的理想,带领大家一起奋斗,去实现这种理想,令人敬佩。如果全国的基层干部都向文老支书学习,那么我们同步小康的中国梦的实现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截止到8月23日,文朝荣相关新闻报道,国家级媒体刊发30余篇、省级媒体刊发40余篇、市级媒体刊发50余篇。
精神永恒,新闻媒体记者宣传报道的数据动态递增着。
以文学的形式:激情讴歌
5月21日,根据和文朝荣老支书“面对面”交流后创作的共11个章节18000多字的报告文学《我家海雀这片林》在《毕节日报》刊发。文章通过简洁朴实的语言和对细节的描写,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再现了共产党员文朝荣一生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
6月27日,《贵州日报》27°黔地标第12、13版成为文朝荣精神诗歌专版。如编者所言:这样一个饱经风霜却又心怀责任和暖意的男人,当他行进的最后姿势变成一棵树,村民们的心灵景仰就有了依托。海雀人拥有的不仅仅是一片森林,更是一个葱郁的未来。当海雀传唱的故事渐渐演绎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激情乐章的时候,海雀既有的海拔,就有了一种人文的高度。《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 大山魂 海雀心 》等24首诗歌围绕文朝荣和海雀展开,敬仰之情、怀念之情、学习之情、追思之情,在字里行间表达无遗。
7月4日,《贵州日报》27°黔地标12版“诗歌专页”发表《乌蒙魂》、《用一生种满山的树》、《海雀人永远记得》等诗歌。
一首首诗歌悄然化为一支支地气十足的歌谣,唱响贵州高原,唱响乌蒙大地。
“见到彝族老支书文朝荣。一张黝黑脸膛刀刻斧凿,一双凛然威目正气逼人。一座雕像。一尊雄魂。与各族人民化为一体。凝立。眺望。沉思。诉说。”这是报告文学《海雀的一棵树——贵州毕节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的故事》引言。
8月18日,《人民日报》第24版副刊发表蒋巍创作的报告文学《海雀的一棵树——贵州毕节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的故事》,又为全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送上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讴歌不止,笔耕不缀。
以音乐的形式:贵州声音
“海雀原来是荒山岭,如今长满森林。文朝荣啊文朝荣,活在人们心中。向荒山要绿地,问瘦土出效益。一心要对老百姓好,苦雨化甘霖,谁说不宜人居……”5月16日,国家一级演员、贵州师范学院教授、青年歌唱家马关辉创作《一定要对老百姓好》的歌曲,将“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的号召写在歌声里。
“唱起《一定要对老百姓好》这首歌,我们觉得文支书还在我们身边活着,没有离开我们。”村民王光德说,“文支书带着我们一步步爬起来、站起来、跑起来……我们想念文支书,感谢共产党!”
6月9日,毕节经济开发区小坝镇中屯村孙善辉家,党员群众们传唱文朝荣的苗族民歌:“贵州的赫章啊,美丽的韭菜花,赫章的海雀啊,出了个支书文朝荣,你的光辉呀,是美丽的韭菜花,永远的韭菜花……”
8月份,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安顺市委组织部干部丁杰从报刊、电视上得知文朝荣的事迹,深受感动,九易其稿创作出歌词《老书记》:“扛上锄头,您又爬上那片坡地;脚踏黄土头顶烈日挥汗如雨;种下的是希望长出的是奇迹;每一棵树都把信仰高高举起……迎着朝阳出门去;归来披星又戴月;你的笑容阳光一样温暖这片土地……”
贵州省知名音乐家杨亚利用一夜时间完成谱曲。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穆维平对歌曲进行演唱。
这一首首歌曲正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口中传唱着。
载体丰富 内容生动
7月10日起,《贵州日报》相继推出海雀“心”故事之一《松涛》、海雀“心”故事之二《支教》、海雀“心”故事之三《那年》、海雀“心”故事之四《青春》、海雀“心”故事之五《山恋》、海雀“心”故事之六《奋斗》6部“静像纪实电影”。6部不同人物、不同故事的静像电影,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海雀这几十年的变化,“用人们的行动和语言来还原、诠释文朝荣精神”。
7月28日,毕节市广播电视台微电影《文朝荣》剧组进驻海雀,拍摄共有13场戏,200多个场景的微电影《文朝荣》。 (下转2版)
(上接1版)通过文朝荣为山上种树的人送鸡蛋、巡山、关心帮助村民、临终叮嘱等典型事例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情景再现文朝荣老支书在践行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高尚精神风貌。8月22日上午,微电影《文朝荣》首播仪式在市图书馆二楼举行。8月25日在毕节电视台播出,并在相关网站上发布。
7月30日,由贵州日报社(集团)和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共同出品,近30万字的《村魂——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新书在贵阳首发。该书以“中国榜样·村魂(纪实文学篇)”、“贵州骄傲·丰碑(媒体报道篇)”、“风起高原·追忆(历史见证篇)”、“海雀故事·镜像(静态电影篇)”、“精神光耀·誓言(微言大义篇)”、“乌蒙脊梁·礼赞(诗文咏叹篇)”等板块构成全书内容,多角度、全景式地描绘了文朝荣这一先进人物。
8月14日,由贵州广播电台组织创作人员深入海雀,创作录制的4集广播剧《山魂》在贵州台播出。广播剧以纪实手法,表现文朝荣顶住各种压力,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在布满乱石的山旮旯里,植树造林,改变海雀村贫困面貌的先进事迹。该剧还将在中央台播出。
8月22日,报告文学剧《文朝荣》在贵阳首演,再现老支书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办学育人,艰苦奋斗,最终让一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屋不挡风、地不产粮、山不长树、靠吃救济粮过活的村子变得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活富裕。
载体丰富,情深意长。
宣传贵在践行。
文朝荣“常串门,摆政策;办急事,做实活;找路子,不苦熬;掏心窝,立规矩;我带头,一起干;当杆秤,像清泉”的群众工作方法正在毕节市广大党员干部“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全国、全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发扬与践行文朝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攻坚克难、造福子孙”精神,报告文学《我家海雀这片林》结尾时这样诠释“文朝荣,只是一名平凡的共产党员的名字。你看,在乌蒙大地、贵州高原,还有着无数个文朝荣无数个海雀人,正以大地为纸,奋力写着:不屈、抗争、为民、求实、奋进、永不停歇!
责任编辑:张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