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葆和
1936年12月2日,一个身材高大,面容消瘦,留着长长络腮胡的老人,头戴瓜皮帽,身穿蓝布袍,骑一匹川马,风尘仆仆地随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保安,他就是周素园。他在贵州参加红军长征的队伍,经历9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万里,终于到达了抗日救国的根据地。
(一)
周素园何许人也?他是贵州毕节人。青年时参加科举考试,攻取秀才,并选为贡生。以文章清秀,析理透彻,深受贵州各界人士的赏识。1907年,他在贵阳创办贵州第一家报纸《黔报》,鼓吹爱国主义思想,反对列强瓜分中国,主张政治改革。同年,参加贵州民主革命组织自治学社,为主要领导人之一。该组织发动和领导了贵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建立了贵州军政府,周素园任行政总理。由于云南军阀唐继尧的入侵,军政府被颠覆。从1912年起,周素园被迫流亡北京、汉口等地。为了养家活口,曾担任过参议员秘书、北洋军阀徐树铮秘书。1921年,他被黔军总司令王文华邀请回贵州,任黔军秘书长。后任贵州省政府秘书长、川黔边防督办公署秘书长。1924年作为贵州军阀袁祖铭的代表,参加了段祺瑞在北京召开的善后会议。周不满军阀的混战和腐败,1925年辞职还乡,闭门读书。期间思想积极进取,探索解救中国的真理。他开始阅读马列主义书籍,并逐渐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36年2月27日,周素园随红军离开毕节,参加万里长征。到达陕北时,他已年近花甲。像他这样高龄的参加过长征的爱国民主人士,大概全国仅有他一个。
(二)
周素园来到保安(今志丹县),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接见和慰问。毛泽东同他多次亲切长谈。10天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周素园在黔军工作时期,何应钦是黔军旅长。他与何及其内兄王伯群、王文华有过一段合作与私人情谊。毛泽东让周素园给有关人士写信,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周素园在数日之内,给何应钦、王伯群、张学良、吴忠信、朱绍良、邓汉祥、张彭年等人写了信。并代朱德起草了给刘湘、邓锡侯等人的信。这些信,曾受到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赞赏,.并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毛泽东的鼓励下,1937年上半年,周素园为《红色中华》写了《纪念一二八的感想》一稿;为红军大学写了名为《洪宪叛国始末记》的近代史教材,讲述了袁世凯的发迹和复辟帝制失败的经过;给美国纽约《新历史社》写了题为《世界人类如何才能完成普遍裁军》的论文,提出只有实现人类权力平等,放弃人压迫人的制度,只有取消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放弃人剥削人的制度,才是消灭战争的基本方法。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期间,毛泽东让周素园给冯玉祥、张继、吴忠信、张道藩、冯自由等国民党要员写信,以大量事实进驳了国民党中反对国共合作的各种滥调,冀希望于国内实现团结,达到共同抗日的目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素园被任命为八路军高级参议。他准备随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尽自己之力。
在那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年代,周素园在延安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特殊优待照顾。每月给他十元零花钱,每天由馆子叫菜给他吃,住在“外交部”招待所,可以自由地和亲人朋友通信。但他后来患了足疾,身体日愈衰弱,生活不能自理。他觉得自己不能工作,反而成了党和八路军的“坐享优待”的累赘。于是动了回贵州继续为党工作的念头,并把这个想法报告了毛泽东。
关于离开延安后的工作问题,党中央要周素园带着毛主席的亲笔信,以八路军高级参议的身份,访问国民党的西南各省当局,要求释放政治犯,宣传党的团结抗日主张,扩大政治影响。
临行前,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为周素园饯行。毛泽东对他说:“周先生,你虽没有入党,总算红军的一员,交情如此,不可以不知道历史,行前你可否简单的写一点留给我?”次日,周素园送了自传去,毛泽东复信说:“你以往的已足以自豪了,今后更辉煌的将来,应该是我执笔来补写。”(引自《周素园自传)
(三)
1937年10月23日,周素园离开延安,经西安、汉口,于11月7日到达重庆。在重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西南行营主任贺国光拒绝接见他,只用信函作不着边际的答复。交涉未果,周素园只好离开重庆去成都。
“到成都,接洽颇为圆满,代理省主席邓汉祥允汇法币四万元补助陕北公学经费。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的张澜、胡景伊乐意把彭德怀同志论游击战的小册子大量翻印,送给群众阅读。”(引自《周素园自传》)
周素园把在成都活动的情况报告到延安,毛泽东闻讯很高兴。
1938年1月12日,周素园从成都乘飞机到了昆明,在那里,他受到龙云和其他一些上层人士的欢迎,对他厚礼有加,他除了对龙云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和广大群众接触。周素园在昆明的活动,恼怒了国民党反动分子。由云南省政府委员兼省党部负责人,而且是周素园的老朋友胡瑛出面,对他提出警告:再不识相,他们就不客气了。这样,周素园只得返回贵州。
1938年4月13日,周素园回到贵阳。这时,贵州反动当局根据成、昆两地特务机关的密报,对他布置了周密的防范和监视,他在贵阳站不住脚,只好回毕节。途经大定(今名大方),他特意停留了一段时间,因为毛泽东请他寻找长征途中出生的女儿。当时不便随军喂养孩子,委托群众收养了,周素园通过亲友,在打鼓新场(今名金沙)一带查寻了几天,可惜没有发现下落,他请亲友继续寻找,自己于1938年5月14日回到毕节。
周素园在毕节虽然不便公开进行革命宣传,但私下向亲友们讲述他亲身参加长征的经过,讲述毛泽东、贺龙、王震等对他的关心照顾,言辞中表达了对他们的钦佩和怀念。1941年前,他同贵州地下党还有往来,后因地下组织被特务破坏,他同党也就失去了联系。在茫茫的黑暗年代,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虽然他的身子离开了延安,他的心是同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党和毛泽东也没有忘记周素园。重庆《新华日报》长期对他赠阅。毛泽东在40年代初,请贵州著名教育家、王若飞的舅父黄齐生先生,从延安带了一条陕甘宁边区生产的毛毯赠送周素园。由于种种原因,毛毯未收到,解放后周素园到北京开会,中央统战部金城同志对他说起这件事时,他心情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上写道:“可见毛主席在极忙碌极艰苦时,还记得有我这一个人。”(引自周素园:《光明日记》卷七,1951年10月20日)
(四)
周素园在毕节度过了12年贫病交困的生活,1949年11月27日下午,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在鞭炮的雷鸣声中,迎来了亲人解放军,迎来了毕节人民的解放。周素园欣喜地写道“溃兵、土匪一般的灾难侥幸渡过了。以余个人论,十二年的精神压迫,尤其是最近十个月的严密监视,俱释然解除矣!”(引自周素园:《待尽日记》卷十,1949年11月27日)此后,他把自己的《待尽日记》更名为《光明日记》。他在日记封面上写下:“期待着光明,等候着光明,光明来到了。”他在毕节解放的第三天,起草了给毛泽东的电报,全文如下“北京毛主席,别来十二年,衰朽余生,犹及见解放成功,不胜欣忭,谨贺胜利。周素园叩艳。”(引自周素园:《犹尽日记》卷十,1949年11月29日)
解放了!周素园不顾年迈多病之躯,积极投入支援解放军进军四川,协助地方干部做好恢复社会秩序,建立政权、扩大统一战线,和争取溃逃国民党残余部队起义或投降的繁重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1950年2月,周素园应贵州领导同志的邀请,到了贵阳。他在贵阳广泛地接触社会各方面的上层代表人物,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把他们的思想、意见和要求反映给省委领导同志。这对贵州解放初期的工作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同年,周素园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去重庆开会,见到了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他与阔别12年的贺龙叙旧,贺龙风趣地说:“你是死不得的。我们都希望你再活二十年,享受享受,以清偿长征的辛苦。”(引自周素园《光明日记》卷二,1950年7月23日)
1951年10日,周素园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二次全委会,他很想见毛泽东,但心情十分矛盾,他写道“到了北京,不请见毛主席不对,没有必要的事去提出要求,浪费主席的宝贵时间也不对,这事考虑了几天,今天还是把信发出去了。作为求见也好,作为告辞也好,让主席自己决定吧!”(引自周素园:《光明日记》卷七,1951年11月1日)
收到周素园的信后,11月3日下午2时,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他,谈了40分钟的话。毛泽东对周素园讲了国内和抗美援朝的形势,并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兵力详细地告诉了这位老朋友。周素园提出贵州矿产资源丰富,为了支援国防建设,希望能早日大规模开发。毛泽东说,没有铁路,你们那矿能运得出来吗?周素园提出自己年老体弱,担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有困难。毛泽东说:“精力自然差点,脑筋还是很好的,你只要坐在那里起带头作用,什么都好了。以后政协开会,你能来就来,不能来不要勉强,总之,以身体为第一。”(转引自周素园:《光明日记》卷七,1951年11月3日)周素园在日记上还写道:“告辞后,主席亲自送至大门外院,看着上车,又给了一匣燕窝,是海南岛的特产,市上买不到的。”第二天,周素园又给毛泽东写了信,送去《开发及扩充贵州矿业建设》等建议。回到贵阳,周素园将毛泽东和他谈话的内容向省党政负责同志作了汇报,并向省政协全体委员作了传达,大家十分鼓舞。
(五)
1958年2月1日,周素园因病去世了,终年78岁。他走过的曲折道路,是我国老一辈正直善良、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必由之路。他勤奋好学,膺服真理。他在学习中思索,在思索中前进,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他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继之转变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最后转变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统一战线政策,吸收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在一些历史关头,党引导他,让他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宣传党的政策,分化瓦解敌方阵营。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对他的尊重关怀、体贴照顾,体现了党的政策的正确和巨大的感召力,使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生活中真正起到了带头作用、宣传作用、桥梁作用,使他的后半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毛主席至死不渝。
原载《文史天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