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共毕节地下党 开辟贵州革命新纪元
(2015-03-04 08:14:20)
建立中共毕节地下党
开辟贵州革命新纪元
——林青纪念馆宣讲词
周遵鹏
(二〇一五年三月六日)
林青(1911-1935),原名李远方,又名李旭如,1911年4月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城区南门口,祖籍江西吉安。在毕节城里,林青一家靠父亲李吉安当挑夫和母亲刘氏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由于父母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林青8岁入学。林青13岁时,由于家境拮据不能解决温饱,林青辍学到城里一家叫“志和百货”的商店里当学徒。在“志和百货”商店里,大大小小的货物上柜下架,形形色色的客人迎来送往,都由年少的林青一个人应负,而且稍有不周,便会遭到老板的毒打。每天打烊,林青总是累得精疲力尽。
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林青的少年之心,慢慢地觉醒起来,他从小伙伴缪正元之兄缪象初处借来了《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阅读。这些进步书刊在少年林青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光明和革命的种子。林青15岁那年,终因不堪忍受老板非人的虐待,跟随贩盐挑夫逃到重庆寻找出路。逃到重庆后,林青为了寻找出路,就在重庆一家进步剧团留了下来。
1927年3月23日,国民革命军攻占南京,次日遭到停泊在长江口的英美军舰炮击,酿成死伤军民约两千人的流血惨案。消息传到重庆,重庆各界群情激愤。3月31日,重庆举行抗议英美帝国主义炮击南京的暴行和支援北伐战争的群众大会。林青积极参加活动,在四川军阀制造的“三·三一”惨案中被捕。重庆“三·三一”惨案,使林青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沆瀣一气、互相勾结的狰狞面目。林青被营救出狱后,其所在剧团已被解散。在剧团领导的帮助下,林青改名李旭如,考入重庆美术专科学校。
在重庆美术专科学校,林青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向导》等传播革命思想的进步刊物,获得了校内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赏识。1929年,林青在重庆美术专科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在重庆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林青辗转到了上海。1931年夏,林青进入上海提篮桥一家锁厂当学徒。在这个以锁厂学徒掩饰的工农联盟中,林青积极参加了上海党组织领导的“文学研究社”、“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林青与在上海郊区江湾国立劳动大学中学部的缪正元取得了联系,了解到缪正元是上海沪西区团委的工作人员,接上了团组织的关系,林青被安排到沪东区团委工作。紧接着,林青、缪正元与在上海活动的贵州老乡黄英伦、金啸远、乐石麓、谢铭荣等人组织了“朝阳音乐社”。林青和“朝阳音乐社”的成员一起参与了上海沪东、沪西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上海工人总罢工,并通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关系,在上海沪东和沪西工人区演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亡。由于林青的表现,得到了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认可,林青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更名“林青”,即立志成为一名“永保革命青春”的战士。
1932年1月28日,林青积极参加了党领导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上海工人总罢工。在告密者的怂恿下,英租界巡捕在林青的住处搜出一本《布尔什维克》,以“共产党嫌疑罪”逮捕了林青。林青被逮捕后,英租界巡捕将他关进了帝国主义的监狱——西牢,判刑两年。林青在狱中结识了同监的老共产党员、经济学家吴亮平,吴亮平向林青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和马列主义的理论,并向林青推荐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进一步增强了林青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奠定了林青坚实的共产主义思想基础。
1933年秋,英王举行登基25周年大典,林青在服刑一年半后被大赦出狱。出狱后,林青通过杨显之的妹妹杨玉珍的关系,找到了被关在上海曹河泾龙华监狱后转苏州反省院的同被大赦的缪正元。在杨玉珍那里,林青和缪正元得知:“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各级地下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上海的白色恐怖严重。因找不到组织,林青和缪正元商量后,决定回毕节老家开展革命活动,建立贵州党的组织。
1933年冬,林青回到家乡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林青与中共党员缪正元和进步教师秦天真在原毕节二小建立 “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文艺形式积极开展抗日反蒋宣传活动。1934年1月,林青、缪正元经过考察和培养,发展秦天真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根据党章和党的组织原则,在毕节城区五龙桥头东北侧一居民住房内建立了中共贵州省地下党第一个党支部——毕节支部,林青任党支部书记,缪正元、秦天真为委员。此后,党支部又吸收黔军营长范敬章入党,将范敬章带回毕节老家的队伍改变成毕节地下党领导下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为了更好地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党支部制定了发动武装斗争,创造条件建立苏维埃政权;加强对“草原艺术研究社”的组织领导,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和继续设法与党的上级机关取得联系四条行动纲领。从此,毕节地下党支部在白色恐怖之中,在革命极度艰难的低潮时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革命宣传活动。当时,城区陕西庙是“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的主要活动据点。地下党支部组织党员在陕西庙向群众讲解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教唱《国际歌》、《马赛曲》、《春光普照》等革命歌曲和林青、缪正元、秦天真作词谱曲的“草原社”社歌——《草原青年之歌》,演出话剧《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并组织发动了两次学潮。
1934年6月,党支部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视,为保存实力,减少牺牲,林青和支部成员及“草原艺术研究社”骨干转移到安顺、贵阳等地继续从事一系列革命活动。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林青向中央组织部长、兼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的李维汉同志汇报贵州地下党的情况,李维汉代表党中央肯定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任命林青任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省工委成立后,为配合红军转战湘、黔、滇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开辟了贵州革命的新纪元。
1935年7月19日,林青在斗争中不幸被捕。在贵阳监狱,敌人用金钱地位和严刑拷打等手段对付林青,林青始终坚贞不屈。在生与死的抉择关头,林青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留给自己。在掩护战友越狱成功后,9月11日,国民党军警特务将林青拖上刑车押赴刑场,林青沿途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敌人用匕首刺穿
林青的双颊,鲜血从大十字一直滴到六广门红石坡刑场。在刑场,林青终于大义凛然,壮烈牺牲,年仅24岁。林青用短暂的生命践行了他“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的铮铮誓言。林青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