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


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成立旧址位于七星关区松山路的毕节二小。前身为“毕节松山书院”的毕节二小建立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是贵州省最早的学堂之一,1940年更名为“毕节县城区第一女子小学”。
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主要活动旧址位于七星关区大横街(现中华南路41号)的陕西庙。陕西庙,又称“陕西会馆”、“春秋祠”,市民常叫“三旅舍”,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1876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形制规范、造型秀雅、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83年被毕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局部事变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激起了中国广大爱国人士和革命群众的奋勇反抗,抗日救亡的熊熊烽火传遍了祖国神州大地。
1933年冬,贵州毕节(今七星关区)人、共产党员林青,从上海出狱后,因无法找到党组织联系,便与同乡缪正元一起从上海回到家乡,在家乡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林青一回到毕节,立即同先期从省城贵阳回到毕节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同学、好友秦天真等人取得联系,决定以学校为阵地,以进步师生为对象,然后扩大到社会进步青年以及广大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根据当时的形势,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经常利用文学、诗歌、绘画、音乐、话剧、歌咏等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并在毕节城区组织联络了一批抗日救亡先进分子。通过积极筹备后,由林青提名,大家讨论通过,最先在城中女子小学(今毕节二小)成立了“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简称“草原社”),组织进步青年和学生,通过“草原社”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4年1月,为了适应蓬勃高涨的革命形势和更好地领导、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林青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要求和党的组织原则,在毕节五龙桥旁一居民住宅内秘密建立了以林青为支部书记,缪正元、秦天真为支部成员的中共毕节地下党第一个党支部。支部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草原社”的政治和组织领导,进一步发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林青对加入“草原社”的人员严格要求,强调“草原社”要发动武装斗争,创造条件建立苏维埃政权;加强对“草原社”的组织领导,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加强党建,发展党组织;设法与党的上级机关取得联系,以便及时接受党的上层组织的领导和指导等行动纲领。“草原社”的活动人员不仅有学生、教师,还有许多社会进步青年,社员很快发展到200多人。林青还要求加入“草原社”的人,首先必须学会唱《国际歌》,歌咏时不唱靡靡之音,演戏要演进步话剧,绘画要绘刚强之人,文学要写劳苦大众,要面向大众,加大抗日救亡宣传教育。
“草原社”的主要活动地点是城中陕西庙,在陕西庙开展的一系列宣传活动,扩大了共产党在毕节的影响,给党组织的建立、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使毕节的许多学生、教师和进步青年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知道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找到了当时整个国家、社会不公平的阶级病源,懂得了抗日救亡的道理;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之路。徐健生、徐健生等一些进步青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
“草原社”不仅在毕节城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而且还组织社员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农村。同时,“草原社”负责人林青还有效地争取了黔军营长、毕节人范敬章所带领的黔军的一支200多人的队伍,使这支队伍成为毕节地下党领导和掌握的一支重要革命武装。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后,林青辗转到达遵义找到了红军,并向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详细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情况。贵州地下党的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承认和肯定,并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李维汉代表党中央任命林青为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邓止戈、秦天真为工委委员,同时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使贵州地下党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白色恐怖之下英勇顽强地坚持抗日救亡革命活动。
在毕节支部这束火炬及其燎原起来的熊熊烈火一直燃烧到1949年11月毕节解放,整整16年,在这极其艰险的16年里,“草原社”有计划有组织地把贵州的革命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在充满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之中,广大党员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抗日救亡的宣传和贵州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主要活动旧址陕西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