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贵州省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实施方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同语同心·乡村振兴”语言文化品牌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开展人文学院“同语同心·乡村振兴”暑期返乡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领导小组
组长:李德虎 周治勇
副组长:顾玉兰 杨庆鹏
常务组长:顾玉兰
成员:杨晓霞 胡家荣 齐雪晴 丁敏
联络员:丁敏
二、活动时间
2022年暑假
三、参与对象
人文学院2019级、2020级、2021级本科生
四、活动方式
(一)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全员参与,可个人开展,也可自由组队开展(团队不超过7人)。
(二)暑期“三下乡”团队、团总支下属守望者文学社、飞翔戏剧社、雅风诗社等社团、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团队等,必须在指导老师的参与下,创作出优质作品参与活动。
五、实践内容
(一)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研活动
1、你的家乡,普通话普及程度如何?当地村民的文化水平如何呢?请通过发放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开展入户调查,摸清当地普通话普及情况,各类服务对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当地居民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的语言需求、语言态度和语言期望等,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扎实的基础数据。
2、你是否在马路上、房屋上、广场上看到过宣传标语和口号呢?请通过实地调研,找出你所在的村落、乡镇、社区等居住地在宣传标语、宣传栏、公示栏等出现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表达不规范的地方,撰写调查报告,为规范语言文字使用助力。
(二)开展推普活动
1、你周围的人会说普通话吗?说得怎么样?请结合家乡实际情况,到当地的居民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小学、幼儿园等开展普通话教学活动。如果感觉范围太大,不好组织的话,你也可以对你的亲戚朋友开展推普教学,并记录下推普教学过程当中有趣的过程。
2、开展红色文化、乡村振兴、教育巨变等主题诵读活动
自选篇目,可以自己诵读,如果可能的话,组织你身边的人和你一起诵读,并拍摄一个诵读视频。
(三)开展为家乡代言相关活动
你的家乡有什么特产?有什么美食美景?你是否想把你的家乡介绍给更多的人呢?请写一则关于家乡的文案,配以家乡的相关视频,用普通话配音后,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推广给更多的人。
(四)六大板块文学作品及短视频征集活动
1、童语同音诵未来
以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为主要内容创作文学作品或拍摄短视频,自然表现教师在帮助儿童发展语言能力的教学行为和实践,展现父母对儿童语言发展积极影响以及学前儿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具体形式可参考童谣、儿童诗歌、编讲故事、儿童图画书分享、亲子阅读、看图创编、戏剧游戏等。
2、技能贵州强特色
文学作品或视频内容聚焦青壮年劳动力,以“职业技能+普通话为切入点,表现贵州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讲述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支持“技能贵州”战略重点工作。
3、红色文化润乡土
挖掘、整理和利用乡村特有的语言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文学作品、短视频形式呈现,为乡村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提供接地气、能理解、爱学习的作品资源,促进红色经典文化在乡村传播,展现中华经典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4、乡村振兴共富裕
以乡村振兴共富裕为主要内容,从乡村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农村发展、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创作文学作品或拍摄短视频,展现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做法。
5、教育巨变感党恩
以贵州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为主要内容,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创作文学作品或拍摄短视频,表现乡村学校、城市学校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美和贵州教育之美。
6、乡村生态好景色
以贵州省美丽乡村生态景色为主要内容创作文学作品或拍摄短视频,为田园风光、村落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注入语言文化内涵,充分展示我省乡村生态文明,讲述贵州乡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六、参与方式
(一)文字类作品
不限字数,返校后将调研报告、论文、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等)交到各班团支书处,截止日期为8月26日。
(二)短视频类作品
参选者提交的短视频内容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可利用手机或专业摄影设备进行拍摄,图像、声音清晰,不抖动。视频内容相对完整,视频语音必须为普通话(含本人声音及配音),视频中的文字不得出现错别字、错误名称、不规范表述等。时长30秒-2分钟,30秒最佳,发布时须带定位。参选者不得盗用或转发他人视频,不得有违法违规、低俗恶搞、危险示范行为等内容。
将短视频在“抖音APP“发布并加上#同语同心·乡村振兴# #贵工程人文学院在行动# 两个tag。返校后提交相关视频及1000字左右心得体会,交到各班团支书处,以便汇总统计。截止日期为8月26日。
(三)作品数量
个人或团队可提交多个作品。
七、总体要求
(一)突出主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语言文字会议精神,坚持以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开展优秀短视频征集活动,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省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得到提升,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得到彰显。
(二)确保安全。
以保证学生健康安全为首要前提,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实践学生所在的中、高风险地区不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在的低风险地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活动开展前,实践学生要充分研究形势,做好安全预案。根据地方疫情形势动态调整工作部署,如遇突发情况,应立即暂停相关地区的活动,妥善做好相关安排,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
(三)就近就便。
学生以家乡或居住地为主开展社会实践,尽量减少活动半径。本次社会实践以学生个人实践为主。如确有需要,以学院或团支部等团队形式组队,成员人数不得超过7人,成员所在地在同一县(乡、镇)区范围内,活动范围和所在地一致,原则上不跨地区进行返乡实践。
(四)创新形式。
探索创新“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通过照片、视频等记录实践内容,通过文学作品、调研报告、随笔、心得体会等展现返乡实践成果。
(五)务求实效。
按照“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原则,进一步严实作风,按照实践主题参与的实践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摆拍走秀”;深入实际,力戒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观光旅游;帮忙不添乱、增彩不增负,不给基层增加负担。
八、成果展现
各实践学生须提交实践图片或短视频以及1000字的实践总结(语言文化调研报告不用提交实践总结,但需提供图片)。要求内容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注重体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力求以小见大,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参与返乡实践的同学,返校后可向团总支申报社会实践学分。
在全院范围内,将评选优秀实践个人(或团队),颁发获奖证书(具体评奖数量根据参与人数决定)。
有不清楚的事宜,请向丁敏老师咨询。
联系方式:QQ:237163781
人文学院
202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