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团委简介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  媒体链接 
 
青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青春动态>>正文
凝心聚力跟党走 挺膺担当向未来
2024-11-23 12:01  

牢记嘱托担使命,高举团旗跟党走。

五年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共青团在学校党委和团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的十九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奋进突破,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重点建设了一批共青团工作新平台,着力推出了一批共青团工作新项目,倾力打造了一批共青团工作新品牌,形成了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为特色的贵工程共青团工作格局。因工作成效突出,学校团委2019年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五年征程,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共青团用育人实效,交出了一份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青春答卷。

擦亮忠诚本色,铸牢青年思想之“魂”

学校共青团始终聚焦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引导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16C5EB

实施“组织聚力计划”,强化政治引领。深入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面向广大团员和青年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各团学组织为单位,层层发动、分类推进,持续推动青年思想引领工作走深走实。

五年来,学校共青团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团的十九大等重要会议精神,以清明、五四、九一八、烈士纪念日、国庆、一二九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各团学组织开展专题学习以及主题教育活动共100余场。

同时,依托“流沧青聚力”平台,秉承“青言青语青思维”等青年喜闻乐见的讲习方式,引导青年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青言青语”把党的科学理论传播到青年心间。五年来,该平台已开展各类主题活动逾550场。

实施“网络引领计划”,强化思想引领。建立健全学校共青团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和主动权打造并传播学校“团程程”共青团IP形象。依托“贵工程共青团”微信公众号等团属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开设“团团与你一起学四史”“流沧·红色故事会”“流沧·青视听”“青春赛道奔跑者”等网络专栏;打造《唱支山歌给党听》《青春有为 时代有我》《国家》等原创宣传视频,在师生中反响良好。特别是在2022年学校静默管理期间,学校共青团开展了系列线上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同学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青春正能量。

实施“头雁引领计划”,强化辐射效应。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青马工程”、学生干部“青蓝工程”培育学生骨干成效明显学生骨干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发挥。每年举办一期“青马工程”骨干培训班,搭建了包括理论武装课程、红色铸魂课程、实践强基课程的“三个一”课程体系,“青马”读书会品牌效应凸显;每年组织校院两级学生会开展学生干部“青蓝工程”春季、秋季培训,实现团学干部培训全员覆盖,五年来,共培训团学干部4600人次。


提亮鲜明底色,淬炼青年信仰之“志”

学校团委把毕节红色文化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宝贵资源,把红色文化与共青团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深化“五红”举措,形成了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为特色的贵工程共青团工作格局。团委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的做法得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央第十三巡回指导组、贵州省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指导组的肯定和认可。

搭建红色文化平台,培育长征精神特质青年在实体平台方面,团委持续打造好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中心”先后获批“贵州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贵州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目前已累计接待校内外单位1000家,接待参观人员4万人次,团员青年、青马学员到“中心”参观学习实现全覆盖。在网络平台方面,团委把地方红色文化与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工作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以生动传播红色文化为特色的“3+2+1”模式的“红色+”网络文化传播媒体矩阵,让党的声音成为学校共青团网络空间最强音。

组建红色学生组织,打造传承红色基因生动样板培育两个红色学生社团(红色文化传习社、读书协会),两个社团分别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团”和“全国高校最佳学生社团”。组建三支红色文化宣讲团大学生“远方”红色讲解团、大学生“知之”宣讲团,与毕节市委统战部、毕节同心展览馆合作组建的“同心之声”大学生志愿服务团。其中,大学生“远方”红色讲解团在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志愿讲解3000场“知之”宣讲团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


1D518D

64FBA

22E54

开展红色主题活动,铸就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坚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大量红色文化元素,参加活动学5万人次红色家书诵读会、红色讲解员大赛红色文创大赛、红色建模大赛等成为学校红色文化经典赛事。组织开展的“赤水乌蒙红飘带”艺术翻转课堂获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1E5BEF



16DEE8

1C9C20

组织红色主题创作激发青年学生奋进力量联合艺术学院、师范学院和人文学院排演红色舞剧《林青的远方》、话剧《草原艺术社》和诗歌剧《高原之鹰》。其中,红色舞剧《林青的远方》成为贵州省高校庆祝建党100周年场精品剧目进高校展演项目,贵州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原创红色剧目《求索》草原艺术社荣获贵州省大学生舞台剧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校团委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175A09


把握职责角色,稳固青年工作之“本”

学校共青团聚焦激活基层团组织工作活力,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深入实施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学校青年工作的组织基础有效夯实。

纵深推进共青团改革。以突出团支部政治功能为目标,扎实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规范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严格入团程序,抓实“推优入党”,党团育人链条衔接贯通。五年来,学校共青团共发展团员620名,向党组织推荐了1736名优秀共青团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为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涵养了源头活水。


推进学生会改革。五年来,学生会政治属性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截至目前,学生会已在团委的指导下规范召开了七次学生代表大会,打造了“LOST & FOUND”失物招领、“学习助力凳”“贵工程专属PPT创意制作大赛”等一批小而实的服务同学项目,“绿色离校·红色传承”“流沧三部曲”系列活动项目以及“不负韶华 规划先行——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养成项目”等服务同学品牌项目在省级服务同学项目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师范学院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基于师范生专业技能需求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建设”项目在省级服务同学项目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稳步推进学生社团改革。修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盘活社团资源,提升社团活动质量,2个学生社团先后被授予“全国高校百强社团”荣誉称号,1个学生社团成为团中央直接联系、跟踪培养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

强化团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定期组织团干部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并以团支部“微团课”竞赛为抓手促进团支部书记“上讲台、讲团课”能力的提升,组织开展团内评先选优工作,极大的提升了团干部以及团员青年的能动性。

五年来,学校各级团组织基础有效夯实,团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师范学院团总支2021年被评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2022年被表彰为“全省五四红旗团支部”;2023年,我校团委组织部部长任捷同志被表彰为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砥砺能力成色,照亮青年成长之“路”

学校共青团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学校正在打造内涵建设“五个地”平台和特色文化“五个区”品牌的工作部署,紧盯学校“四德四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深挖校园文化育人因素,努力营造体现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推动文化育人。

依托校园文化活动,搭建青年自我展示舞台。五年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439项、社团活动643项,参与活动学生覆盖率达100%,“流沧”系列活动成为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项目。学校共青团活动多次受到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中青在线、中国教育在线等主流媒体报道。

此外,学校共青团主动作为,已四次获得教育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承办权,东方歌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安徽再芬黄梅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先后走进贵工程,助力学校文化育人。

抓好第二课堂建设,推动青年全面成长成才。修订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启用第二课堂管理新系统,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课程项目体系,学生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破2000人次。学生在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机器人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多次斩获一等奖,在“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全省校园文化活动月活动以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创新大赛、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的贵州省赛中多次摘得桂冠。

彰显担当亮色,点燃青年奋进之“火”

学校共青团围绕服务贵州地方建设,团结带领团员青年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引导青年扎根基层。五年来,7名团干部和青年教师主动请缨参与驻村帮扶工作,438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自愿扎根贵州、新疆、广西、黑龙江、甘肃等乡村振兴一线;140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的1839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贵州、广东等地开展理论宣讲、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文明旅游宣传科技推广、法治宣传、教育帮扶、环境保护、禁毒防艾社会实践活动且成效显著,服务人民群众逾15000人次,打造4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引导青年反哺家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2024年,1028 名大学生志愿者在“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政务实践、企业实践、公益服务和社区服务,实践地涉及13个省、1个自治区、1个直辖市,仅2024年服务总时长就达23700余小时。

    引导青年服务社区。实施“社区实践计划”组织班级团支部与地方团组织结对并参与护林巡河、垃圾分类、课后服务、乡村治理等社区实践;组织开展春晖行动、扶残助残、为老服务等志愿服务和公益性活动逾300场。

E95EA

1F82B

五年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在线、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共报道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1291次,2019年团委被表彰为全国暑期“三下乡”优秀组织单位,连续四年被表彰为全省暑期“三下乡”优秀组织单位,五年间共有29支社会实践团队和16名师生志愿者获贵州团省委和团中央表彰,学生志愿服务总时长达28.7万小时。

    征程催人奋进,韶华时不我待。新征程上的贵工程共青团,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团省委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拿出实干加苦干的行动,号召引领全校团员和青年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和凝聚全校团员青年挺膺担当励青春,奋楫笃行向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上一条:贵工程大学生进社区|让青春和基层实践撞个满怀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梦想起航,青春绽放”才艺大赛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共青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委员会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邮编:551700    电话:0857-8330264

团委微信公众号
团委微信公众号
青年之声·贵工程
青年之声·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