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陈光辉:“多功能大循环”可解决“三农”问题
发布时间:2015-03-11 00:24 |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 作者:李标 牛春安

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多维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
“第四次土地变革,就是创新‘多功能大循环农业’。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多维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陈光辉多年来的宏伟构想。 此构想的特征是通过大循环完成国土高质量绿色改造,修复生态,实现土地高效、永续循环利用,通过采用“多功能循环”形成系统工程方法,更加彻底地解决“三农”问题。
突破口在哪里? 陈光辉介绍,通过多年探索实践发现,这不仅仅是简单土地规模流转问题,而是土地能否实现绿色、高效这个根本问题。 其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单一, 把传统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的生产经营转向构建整个生物圈的良性循环系统经营, 形成两大突破口:
一是根据我国国情, 一个多山国家和草原大国必须进行乔灌草种植结构调整, 形成巨大的特色苗木产业及其健康产业市场, 优化乔灌草(生物链、产业链链主),通过优化生物组合,把 76 亿亩山区草原变成粮棉油、瓜果蔬菜等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基地, 替代成千上亿吨的进口转基因粮棉油,确保中国人主粮安全。 同时,通过拿出一部分耕地发展森林农业来蓄水造水,解决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普遍短缺的问题;
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寻找中国农业多重困境的突破口——开创多功能大循环农业,通过大循环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利用率、 产出率以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通过大农业战略思考完成两大突破,实现中国农业总体安全和向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中国转型。
何为多功能大循环农业? 简单地说就是在国家宏观规划下实现农业全生物链、 全产业链的大循环。 陈光辉表示,森林就是由草、花、叶、果实、鸟、兽、昆虫组合而成的生态化立体林业,初级生态稻田就是由燕子、青蛙、泥鳅、红花草、猪粪、牛粪等自然组合而成的立体循环农业。 按照生物特性和自然规律, 人造各种生物圈良性循环系统来发展绿色、高效循环农业。 通过优化
生物组合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生物为农民打工,利用植物杀虫、驱虫、引虫吃虫,养虫治虫,植物抑制杂草生长,不使用除草剂,再结合中草药治虫,创新洁净农业技术来解决农药农残问题;通过种植业及其加工业的废弃物发展养殖业,通过养殖业产生有机肥替代种植业的化肥, 解决氮化物污染和土壤退化问题等等。 这种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体化发展的全生物链、全产业链模式称为复合式循环农业模式,简称多功能大循环农业。
陈光辉建言,在安徽省黄山市创建国家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改革实验区。 因地制宜,第一步,创新型茶园模式,改变落后模式。 通过新型模式率先从茶园改造中实现山区系统问题的突破。 按照茶树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培育大量的乔灌草特色苗木,通过茶园立体种植,多种植物的花、叶、果实收入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通过茶园立体种植构成多物种、多层次保护生态和水土, 降低自然灾害……通过茶园内多种花、叶、果实深加工产生的木瓜渣、绿叶废弃物等用来喂猪,猪粪变成有机肥回田回园,有些废弃物可以变成蚯蚓、 食用菌等微生物产业,通过多维生态茶园全产业链模式,原来单一的茶园形成了多项“茶产业”。 第二步,通过新型茶园模式创新多种模式, 形成产业与技术联盟。 如创新生态果园、生态森林、生态稻田、生态草原、生态湖泊、室内外生态植物、植物防火林带等多种模式,也就是说,在我国各地建设类似茶园、初级生态稻田这样天人合一的小生物圈,形成许多的绿色生态产业等,通过产业与技术联盟形成多功能大循环农业加工中心,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建设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陈光辉坦言, 现在的金融体制下农业融资非常难,希望国家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以改革开放的政策、金融体制迎接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创新, 让农民融资不再艰难。
最后,陈光辉表示,有理由相信,创建“国家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改革实验区”、运用“多功能循环”系统工程方法,这条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不失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好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