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部门概况|开放课题|科研成果|合作交流|政策法规|学术研讨|院务公开|国外经验|科普知识
12
最新动态
首 页 > 新闻公告 > 最新动态 > 正文
石漠化治理----石旮旯变成聚宝盆
2017-05-11 18:22  

石漠化治理----石旮旯变成聚宝盆

2017年5月上旬,毕节循环经济研究院金瑾院长一行对大方县进行了石漠化治理成效调查。大方县喀斯特地貌较为突出,各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土地石漠化,是毕节市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深的县。根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大方县潜在石漠化面积43153.2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3.53%;石漠化面积136932.6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2.92%,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8455.4公顷,中度石漠化面积64821.1公顷,重度石漠化面积40381.4公顷,极重度石漠化面积3274.7公顷。

                         图1石漠化土地

“十二五”期间,大方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共投入4565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4150万元,地方配套415万元),治理石漠化面积84.47平方公里,涉及格里河、龙山、三岔河、岔河、瓜仲河、果宝河等6条小流域和星宿、长石、瓢井、果瓦、高店、鼎新、牛场、理化、羊场、黄泥塘等10个乡镇54个村。坚持“以林克石、以药治石、林药结合”,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形成“居民自建”、“专业合作社”、“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及PPP等四种实施模式,前三种模式实行先建后补。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居民自建模式”,居民参与积极性高,但资金不足;“专业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成员不够专业,技术和管理跟不上;“专业合作社”、“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及销售方面优势。但未形成产业,产业回报周期较长,资金回收困难,土地流转及管理成本高;目前PPP模式由企业发起,解决了基金资金和技术问题,但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不代表当地居民,带动不了当地居民。2014年以后,石漠化治理产业化发展全部采用PPP模式,由企业申报。2017年大方县有7家公司上报,已筛选出以下项目:草地建植1万亩(狼尾草),以草食畜牧业为主;千年油桐、马老樱桃、猕猴桃2千余亩,以种植业为主。PPP模式应利用专业合作社代替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国家投资,实现了专业合作社和国家在石漠化治理产业化发展中风险公担,利益共享,解决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资金问题。

图2 石漠化治理“专业合作社”模式之旅游产业--湿地公园

          图3 石漠化治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 模式之林药产业

                  图4 石漠化治理“居民自建”模式之林药产业

               图5 石漠化治理“居民自建”模式之经果林

图6 解决石漠化地区人畜饮水的集水技术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循环经济研究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        黔ICP备05000604号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