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回忆 > 阳山往事 > 正文

艰苦创业求发展---李君郇

作者: 日期:2016年11月25日 16:25 点击:

艰苦创业求发展

记一九七四——一九八二年的毕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一九七八年秋,我从黔西县调到毕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进校)。在接到通知时,心情激动,认为到地区所在地工作,而进校又是一所培训初中教师的学校,条件一定比县城中学好,工作也一定会很顺利开展。

毕节地区进校座落在城郊的“关门山”,因两山对峙而得名。在一条倾斜的“夹皮沟”中零星地散布着几栋教室和学生宿舍,房屋之间只有崎岖的小路通道。房屋既简陋又矮小,有的还是耕师初办时师生们用双手盖的“干打垒”的石头房子。校务办公室还不及当时乡政府的办公房。没有会议室。这里虽然不能说是地无三尺平,但没有一块稍微象样的体育活动场地。半山坡有个篮球场,人们风趣地说:捡个掉下沟的篮球上来要耗掉两个馒头的热量。不过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茂密的树林,空气清新,春天满山遍野的山茶花使关门山充满生机与活力,山沟里潺潺的流水终年不断,饮用的泉水清澈见底,城市的喧闹、环境的污染都远离学校,这里不失为一个宁静的适合读书的好地方。

经过一段时间与师生们的接触,发现他们特别能吃苦,工作热情高,有一股创业奉献的可贵精神。他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干劲呢?就是因为有一批艰苦创业的带头人。如刘传谷、尹渥等同志在开办耕读师范时就来到关门山,他们在半耕半读中得到磨练,因而在进校的各次活动中仍然起带头模范作用。已调贵州师范大学的吴乃域、贵州大学的张闻玉两位教授写的回忆录,对初办耕读师范的艰巨性写得既清楚又生动实际。他们的艰苦创业精神鼓舞了我,也教育了我。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九0年离休前的12年,我很愉快,较好地和进校及以后教育学院的师生员工们同学习、同工作、同劳动,为办好学校不懈努力。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教育战线又是重灾区,有的学校校舍被破坏,图书仪器散失,教师受到冲击,有的还遭到残酷迫害。文化革命结束,百废待兴,学校更是恢复的重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响亮提出:要重视教育,要重视人才。小平同志表示要亲自抓教育,要当教育战线的后勤部长。元气大伤的学校和教师们为之欢欣鼓舞,焕发了青春。

一九七六年前后,毕节地委、行署作出决定:振兴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水平迫在眉睫,要立即恢复续办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并着手筹办毕节师范专科学校。

在党中央方针政策指引下,为了找准办好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的方法和路子,教师们不辞劳苦,跋山涉水,或坐拖拉机,或步行分别到毕节、纳雍、赫章三县进行农村中学调查研究,通过听课、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见。通过对农村教师实际状况摸底,发现基层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不高、文化水平较低、对教材不熟悉,教学更不得法等状况。教师们回校后,对以上情况予以整理,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培训的方案。

一、走出去,请进来,办学形式多样化                

1、利用农忙假将教师集中在地区所在地,由下去的教师对他们讲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有的教师还亲自上示范课,直观地帮助他们掌握教材内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这种现蒸现卖的方法,在当时很受欢迎。

2、在寒暑假期间,由各县选送一部分农村骨干教师到关门山进校进行为期十天、半个月的短期培训。对他们仍以学习教学大纲、熟悉教材为主要内容。也由他们自己上教学研究课,集体讨论评议,指导老师总结。通过对他们的提高,再带动影响其他教师的提高。

3、为期半年、一年的离职进修

对离职进修的教师,不仅要学习掌握教材教法,更重要的要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一年制的离职进修开办了下列专科,设了如下课程:

中文专业   汉语、语音、修辞、现代文选、当代文选、文学概论、初中语文教材教法。

数学专业  初等代数、平面几何、三角、立体几何、数学分析、解析几何、初中数学教材教法。

理化专业  基础物理、基础化学、物理化学试验及教具制作、

初中物理化学教材教法。

生物专业  植物学基础、动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人体解剖、人体及动物生理、动植物教材教法。

英语专业    英语语音、语法、汉语、初中英语教材教法。

政治课专业   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法律常识、

青少年修养、政治课教材教法。

以上各专业,均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并举办历史、地理知识讲座。

二、自己动手,编写讲义

在教学设备差,又无一年制培训教材的情况下,经过教师们的努力,编写出《现代汉语语法》、《汉语修辞》、《几何作图》、《平面几何证明》、《初等代数》、《列方程解应用题》等16种讲义。

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们除了自己阅读大量有关本学科参考资料,学校又组织教师到外专州进修学校参观学习,派教师到贵州师大、武汉师大、华东师大等进修半年到一年。还参加省内外举行的学术交流会,以扩大眼界,吸取最新科技成果知识,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挖掘潜力,代毕节师专办两年制英语专科班一届

一九七八年,为毕节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叫贵阳师院毕节大专班)代办了一届两年制的英语专科班22个学生。办英语专科班,根据当时进校的情况,无论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不够条件。本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加上我区急需初中英语教师的实际状况,将任务接收下来,想方设法物色教师。当时五位教师的情况是:一个是原教俄语后转教英语,一个是年轻的工农兵大学生,三个是落实政策多年没有教学的老知识分子,不久又调来一位北大毕业的女教师。

学生来源一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一部分是经过上山下乡的高龄高分者(统考成绩达到本科线)。

五位教师深感责任大,他们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学生都能奋发学习。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勤奋学习,教学相长,完成了两年教与学的任务。这批学生毕业分配到各学校后表现很好,有的成了教学骨干,有的继续深造,读本科,读研究生,有的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大专副教授。

五、因陋就简,开展各种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进修班的学生,有的住在坡上的“干打垒”石头房子里,大专英语班的学生住在半山孤零零的一栋平房内。上下坡吃一顿饭要走20分钟,有的学生调皮地说:饿着肚皮下坡去吃饭,吃饱饭回到宿舍消耗了一大半。

同学们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早锻炼后吃早餐,上课,午间休息一个小时,下午两节课。课外活动有的打篮球、打羽毛球,有的进图书阅览室。学校定期组织班际篮球友谊赛,拔河比赛,每学期举行12次自编自演的文娱晚会。晚上自习2小时,10时熄灯就寝。

各班办有墙报,学校每个月出一期板报,内容有重大时事,学生学习心得,好人好事等。

学校将可耕的50多亩土地分配到各个班级,行政各科室。每星期规定劳动半天,星期六下午全校进行清洁大扫除,由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代表组成检查小组,重点是卫生间、排污渠沟,检查成绩予以公布。

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二年进修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培训了数以千计的在职初中各科教师,对提高全区初中学校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

在一九八三年春暖花开,桃李芬芳的季节里,国家教育部批准在进校的基础上建立毕节教育学院。20多年来,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开拓进取,继承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为培养提高在职中学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现在教育学院教师队伍壮大了,教学设备充实了,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办公综合大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她已成为毕节地区培养、提高中学教师的基地。若干年后将会培养出更多学历上合格、政治文化素质高的中学教师,为发展本地区经济建设造就众多人才作出贡献。

                             2003 11 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