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师”“进校”十八年的回顾
尹 渥
一九六五年,为了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试办半工(农)半读师范学校的指示,经地委批准,决定在毕节城郊关门山创办“毕节半农半读师范学校”,简称“耕读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农村小学教师”(大意)。开学前的具体工作由黄廷学、申建柱两位同志经办。校址选在毕节城西南,距城中心西约两公里的阳山脚下,使用原地区商业局的一个农场,土地有一百三十九亩,还有一些简易的瓦舍。此处两面均系高山,只有羊肠小道在山沟内蜿蜒直通山上,学校就建在两山间靠左的一些起伏的山坡上。山上树木成林,杂草丛生,植被完好,并种有苹果幼树近千棵。林中时有豺狗、野兔、蛇、山鸡等野生动物出没。涓涓泉水,汇入山间水沟中,清澈见底。用泉水烧开水,壶底不留水垢。满山的山茶花开放时,把关门山装点得更加鲜艳,应该说,这里是读书求学的好环境。
1965年秋季,招收学生102名,学制三年,他们是来自全区九个县(当时有水城县)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校的教职工是:
副校长:刘传谷(原毕节师范副校长)
总务副主任:黄廷学(原毕节师范干部)
教师:张闻玉(原毕节一中教师)
吴乃域(原威宁师范教师)
尹渥(原黔西一中教师)兼管教学工作
肖志实(64届大学毕业生,劳动锻炼一年后分配来校)
王远明(同上)
何凤翥(同上)
秘书:胡高云
总务处人员:申建柱、蔡松涛、邱永昌、李巧群
工人:李德明、胡永清、冯乔均、陈大隆、顾怀能、
陈邦书、李开文、余新文
开学后又调来李肇炳(原地区公安处副科长)任总务主任,杨焕云(原地区公安处医生)任校医,唐淑芳为总务处行政人员。
1966年夏秋(文革初期),上级派卢泮水(原威宁县委副书记)到校任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工作。
9月初,新学期开学时,新建的四间教室还在施工,两个班的学生就在原有的简易瓦房内上课。学校新制的课桌和木床、教职工的办公桌、以及从地区京剧团调拨的长五人靠背椅等等,基本上保证了教学和生活的需要。第一学期安排的课程是参照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来制定的,主要有政治、语文、数学、教育学、物理、音乐、体育等,教材仍用中等师范课本。由张闻玉任一班班主任并上语文课,肖志实任二班班主任并上语文课。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和体育老师,就由何凤翥和张闻玉两位老师兼任。作息时间是,早操,早读,上午四节课,下午安排生产劳动,晚上两节自习。师生全部住校。教学与生活,紧张而有秩序。
“生产劳动”当时是当成一门重要课程来安排,强调通过劳动来树立师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为此学校还举行了“授锄仪式”,师生从校领导手中接过一把有编号的锄头,就像解放军新战士从首长手中接过枪一样的庄重。
当时的劳动主要是围绕“建校”和“农业生产”两方面来进行。建校中,首先是修路,把山脚到山上的羊肠小道,改建成较宽可以通行人力板车的车道。因此,开山、炸石、削坡、填石是劳动的主要内容。学校请了1—2名师傅作指导,校长、教师还参与了设计工作。首先修通了从山沟到半山坡新教室长约
300
米
的道路,其中还建石桥一座,取名“虹桥”,请三中的周家寿老师题写。从威宁、赫章两县来的学生,在劳动中成了关注的“亮点”,他们不论男生女生,在劳动中充沛的体力,吃苦的精神,担任重活、脏活,都给师生树立了榜样,得到了学校的表扬。他们一身独特的白粗麻布劳动装束,在工地上特别显眼。接着由师生们建成三合土篮球场一个。1966年春,又投入到紧张的春播农业生产中。积肥、运肥、耕地、播种、一环扣一环。特别是在崎岖的山路中,在50—60度的山坡上,背着百余斤重的肥料登山,对师生更是一个极大的锻炼。以后由师生们亲手建成了“干打垒”式的大礼堂(兼作食堂)一座,厨房一大间,学生宿舍百余平方米。
当时的生活是艰苦而紧张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把锄头半盏灯,一个大碗两套衣”。一把劳动用的锄头,半盏灯是指学校没有通电,两个学生共用一盏由学校配给的带玻璃罩的煤油灯,作晚自习照明用。一只大碗是指师生教学、宿舍在山上,食堂在沟底,下山上山很不方便,加上当时物资奇缺,粮食定量,用餐一个大碗就够了。学校既无餐厅,更无用餐的桌凳,都是吃“蹲蹲饭”。两套衣是指每个师生都备有劳动用的衣服,所以才有“半农半读,多穿衣服”的戏说。
生活的艰苦,劳动的繁重,靠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来提高大家的觉悟,增强学习、劳动的信心。
首先是通过政治课(教职工是政治学习),时事政治教育,从理论上对师生理想、信念、前途的教育。当时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主,结合学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学生中普遍关心今后毕业,到农村去是拿工资还是拿工分?就通过学习来解决。
其次是用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正面教育。既用报刊上发表的全国、全省的先进人物,更利用师生中的先进事迹。我校教师何凤翥是全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曾在地区各县和省城作过多次报告,因此她在学校中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学校还专门去黔西,请志愿军战斗英雄易才学来校作报告,并与师生座谈,对大家教育和鼓舞很大。
再次是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学校规定,星期六除外,教师都必须住在山上。关心、爱护学生成了教师的一大特色。在学习、劳动中教师都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榜样。当时除刘校长、李主任、黄主任等领导年岁较大外,其余六位教师年岁最大的为31岁,一般都是20多岁,身心、体力都很好,脏、累、苦的劳动都与学生一道参加,像王远明老师,体力好,凡是重活他都主动上前。
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领导几乎每天晚自习后(晚自习有教师下班辅导)都要召集教师汇报研究学生的学习、劳动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直至深夜。要求大家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确实弄清,坚持教育,正确处理”。
教师的带头作用,还表现在认真备课,认真教学,认真辅导上。任课教师均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的还是有多年的中学教学经验,他们本身又好学习钻研。张闻玉老师存有丰富的个人藏书,吸引了不少学生,这些无形中都给学生树立了求知、求学的榜样,增强了他们搞好学习的信心。教师上课的严谨、生动,有时候学生忘记了下课,学生经常反映,听这样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加上教师与学生经常在一起,师生关系极为融洽。劳动任务虽然繁重,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但学生学习热情仍很饱满,课余时间,经常见到不少学生在教室内看书、练字、做作业。各种文体活动、琴棋书画的开展,使校园里充满了蓬勃向上的生机。
到一九六五年底至一九六六年上学期,学校有了图书室、阅览室、教学仪器室和医务室,有了专职的校医,教学设备逐渐完善。
一九六六年秋季,仍招有学生100名,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届学生入学不久,又被退了回去,学校进入“停课闹革命”。
一九六八年,第一届师范生毕业,全部分配参加工作,由学校派教师把他们送到各县,并协助县把他们安排到各工作单位。因中专停办,一九六八年底,在“地区学办(学校工作办公室)的安排下,招收了五个班的初中生,进行“复课闹革命”。一九七0年秋,又招了一届初中生两个班。
从一九七一年开始,恢复招收师范生,学制为两年,共四个班200人左右。这届师范生的入学考试,由学校命题(笔试只考语文、数学两科),并派教师去各县进行笔试和口试。由于坚持条件,择优录取,保证了新生的质量。大方县曾发生了试卷泄密情况,我校教师连夜更改试题,保证了考试的公正、公平。第二年又接着招收四个班的新生,在校学生数达到400人左右。与此同时,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自一九六六年秋季,卢泮水到校任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工作以后,由于他抓得紧,在总务主任李肇炳的努力下,一九六七年春,学校就通电了,有的教师就说“卢泮水给关门山带来了光明”!学校的教学、生活用房增加了许多,教职工人数逐年增加,校园内充满了热烈、向上的活力。到一九七四年,全校教职工人数已达五十余人,其中教师二十余人。新增加的教师大多数为省内高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也有来自北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的大学生,这对办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学校已按全日制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劳动已不是每天都进行。学校的耕地,采用放“农忙假”来完成春播、夏收和秋种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体育比赛、文娱晚会,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发挥学生这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在地区举办的越野赛跑、篮球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学校还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去农村演出。各科教学,除加强基础知识的讲授外,并注意联系实际。一些学科还组织学生去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物理教师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去生产队为农民安装电灯、有线广播,既应用了所学知识,又增进了师生热爱农村的感情。学校还认真对每届师范生组织了教学实习,先后去了海子街区的海子街、王张、沙邵、福集、观音桥,长春堡区的长春堡、沙坝、清水塘、清丰、茶亭,大方县响水区的响水、飞雄、大道等处的小学。学生去来都是自背行李,步行到达。特别是响水距学校较远(
30
公里
),去联系实习的何月英等老师,还步行测试,以保证学生行走时的安全。实习中还办了“实习简报”,由于内容丰富,指导性强,对实习工作起了良好的作用。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已在耕读师学校范蔚然成风。在大方响水实习期间,学校带队女教师何月英,为了保护学生安全,与追打学生的“暴徒”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被打重伤,住院抢救,给广大师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由于教师的认真教学,学生的刻苦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为这些学生从事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他们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经过自己的努力,绝大多数都成了教学工作的骨干,一些学生还学有所成,已成为高等院校的教师,有的已成教授。一些学生成为省、全国的先进教师,有的还走上了学校、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岗位。
发生在一九七三年暑期欢送毕业生会餐的食物中毒事件,地区防疫站将病房直接设在校内,曾引起了地区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参加会餐的半数以上的师生,因食用了被苍蝇污染的食物而患“副伤寒”,由于救治及时,未酿成严重后果。
从一九六五年建校,到一九七五年最后一批学生毕业,耕读师范,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历程。这十年,是艰苦创业的十年,是学校打基础、谋发展的十年,是曾经在这里工作、学习过的师生员工值得纪念的十年。
一九七四年,为了适应我区中学教师进修的需要,地委、行署作出决定,将我校改为恢复后的“毕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并派地区教育局副局长付亚光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学校工作面临一个新的时期,一方面要继续完成七三级师范生的教学任务,他们将于七五年暑期毕业;另一方面要积极筹备进修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支持下,先后从毕节、黔西、纳雍、威宁等县和毕节一中、黔西一中调进一批有中学教学经验的教师和领导干部到我校工作,同时学校建立了附属中学(初中),作为教学试验基地。学校组织进校的教师去贵阳、铜仁和湖南省的一些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参观、学习,后来又去了四川成都、内江、宜宾、泸州等地,取得办学的经验,带回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包括教学计划,各种培训教材和管理规章制度等。与此同时,又组织教师深入到基层中学(农村初中),先后去了赫章县的野马川、古达区,纳雍县的张维、治昆、龙场、姑开等区的少数民族乡镇中学,通过听课、座谈等形式,了解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并解答教师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培训农村初中语文、数学两学科在职教师的教学计划,培训时间为一个学期。开设的主要课程如下:
语文班:语文基础知识(语法、修辞)、文章选讲(古代、现代、当代)、作文教学、初中语文教材教法。
数学班:初等代数、初等几何、三角、初中数学教材教法、初中物理教材教法。
教材一部分用外地编写的讲义,另一部分是由我校任课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
一九七六年春,在学校领导和住校“工宣队”的带领下,冒着初春的寒风,顶着当时国内开展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政治压力,十多位教师和职工,去到赫章县,在县教育局的安排下,在城关二小的原校址办起了培训班,两个班约100人左右,来自全县各区的农村中学教师。当时的物资奇缺,粮食定量,副食品很紧张,教师自带行李,乘坐大货车车箱到达,大家住在一间大教室内,设备简陋,但大家工作热情不减,备课上课极端负责,课余还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融洽。培训班按正规管理,紧张而有秩序,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期结束时,对学员进行了考试和鉴定,其材料交由教育局,作为安排工作的依据。一些学员通过培训班系统地复习了基础知识,提高很快,后来还考上了大学。这中间还有一些小插曲,学期结束时,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学员,欢送我们离开培训班住地,当大货车行驶到城中心街时,被县工商管理人员拦下,说是要检查“违禁”物品。他们爬上货车车箱,掀开我们所带的每件行李,把教师和“工宣队”队长在赶场天买的菜油共约20斤(每人约3斤),全部没收。不说理由,不给收条,形同抢劫,弄得大家很是反感。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当时政局的混乱和国家经济处于多么严重的困境。
同年九月,应纳雍县教育局的邀请,在纳雍县师范学校内,举办了同类型的语文、数学培训班,学员达120人左右,至年底结束。在纳雍参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追悼大会,并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粉碎“四人帮”,迎来了教育事业的春天。为了尽快提高教学质量,一九七七年春秋两季,应毕节县教育局的要求,利用农村中学放农忙假的时间(约20天),先在该县的普宜区,对普宜、吉场、龙场三个区的初中语文、数学教师进行培训。暑假中,在燕子口区,对燕子口、林口、清水铺三个区的上述两学科的教师进行同样的培训。通过讲座的形式,围绕中学教材的相关知识,加宽、加深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介绍一些成功的经验。这种时间短,学员又不离开工作岗位,而且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强,又很实际的短训班,得到了学员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欢迎和支持。后来又在该县的朱昌区等地举办过。地区教研室曾组织全地区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毕节由我校的数学教师进行这类讲座,听课的教师下课后,还围着上课的教师詢问各种问题,学习情绪非常高涨。
语文讲座,按中学语文课的内容,分成以下专题,由专门的教师讲解:语文基础知识、文章选讲、作文及作文教学。
理科(数学为主)按教材中知识的内容,分单元来讲授,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
一、这一单元在整个教材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二、讲授好这一单元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
三、这一单元的知识体系、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四、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五、教材中的习题分析。对较难的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从而得出简便的方法。并与历年中考、高考试卷联系,增强对这方面知识的注意。
物理、化学、生物等还要对实验和自制教具进行专门的介绍和训练。
从一九七七年秋季开始,在校内先后办了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物等专业的半年制、一年制的进修班。招生时,由学校出题,按分配的名额,到各县进行考试录取。
各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是:
中文专业: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含古代、现代、当代)、外国文学、初中语文教材教法。
数学专业:初等数学、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普通物理、初中数学教材教法。
英语专业在办了一年制进修班后,一九七九年,开始办两年制的专科班,按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毕业时,由毕节师专发毕业证书。后来英语科的教师全部调入师专,成为该校的一个新的专业。此时,学校正在争取创办教育学院。从师资、设备和领导干部等方面,地委、行署都有了新的部署。一九八二年,学校开始招收中文、数学两个专科班,学制两年,按高等师范专科的教学计划执行。一九八三年,学校升格为毕节教育学院,一九八四年,这一届的中文、数学两个专科班的学生毕业,成为教育学院的第一届专科毕业生。
办各种类型的非学历教育的师资培训班,是“进校”十年的工作内容,也是“进校”的一大特色。“进校”对师资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高等院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中学教学的经验和方法,更要善于学习,收集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这样在各种教学班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学员的欢迎。十年的工作,既为提高当时全地区初中教师的质量作出了贡献,也锻炼出了一支我校的优秀教师队伍,为后来建成毕节教育学院创造了条件。办“短训班”和各种“讲座”的形式和做法,即使在建成毕节教育学院后,仍是学院的一项重要内容,曾经在全省召开的教育学院院长会议上,得到省教委(现在的教育厅)的领导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一九八0年前后,学校还在校内,利用暑假,举办了一次“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组织毕节县的初中语文教师约50余人,通过观摩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录象(当时录像还不普及),并进行座谈,交流经验,起了很好的作用。像这样密切联系中学教学实际的做法,对已有20年历史的教育学院,在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时候,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03
年
12
月
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