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回 忆
屈可平
毕节耕读师范学校(简称耕师)是1965年秋天开办的,1974年改为毕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简称进校),1983年正式改名为毕节教育学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毕节耕师和进校情况的人越来越少。我在这个学校工作了37年。我在这里主要回忆的是从1967年至1983年的耕师和进校的一些情况。
一、初到耕师
我是1965年从贵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来毕节的。当时与我同时分到毕节地区教育系统的有四十多名高校毕业生。根据当时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由毕节地区文教局组成了毕节地区高校毕业生劳动实习队,到农村劳动锻炼,时间为一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耕师的师生大多外出串联,种在地里的小麦无力收获,在这急迫的情况下,我们劳动实习队的同学参加了耕师的秋收劳动。这是我第一次到耕师。
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们的工作分配被拖延,直到1967年11月才进行正式的分配,我被分配到毕节耕师。当时的耕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耕师座落在离城五里远的称为关门山的夹皮沟中,两边山上是师生们劳动的耕地,沿着沟一直到阳山脚下,地中还有很多的果树。山沟左边半山上有一幢灰砖平房,一幢红砖平房和一幢用石块砌的平房,这是学校的教室。半山上还有一个泥土的篮球场。打篮球时,篮球有时由半山滚到山沟,拣一次球得花上十来分钟的时间。在山沟中有一栋用石块砌成的学生食堂(兼作礼堂),另外还有一栋用砖砌的两层楼房和用石头砌的平房,它们就作为办公室和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在离教室还需走七、八分钟的山那头的山坡上,是一间很大的破旧平房。几十名学生住一间房,室内泥土地,很潮湿。教职工宿舍内的地也是泥土地,也很潮湿。单身教职工两人住一小间。
和我一起分到耕师的实习队的四位同学,他们是:朱世全、聂瑞华、王中全、李昭伟。在此之前实习队还有一位分来耕师的田纪兰,后来调到外地去了。我来耕师时,学校的教职工有:
卢泮水(校长,原威宁县委副书记);
刘传谷(副校长,原毕节师范学校副校长);
李肇炳(总务主任);
黄庭学(总务副主任);
吴乃城(教师、华东师大教育系毕业,现任贵州师大教授);
张闻玉(教师、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贵州大学教授);
尹 渥(教师、贵阳师院物理系毕业);
何凤翥(教师、贵阳师院化学系毕业,后任贵州教育学院教务处长);
肖志实(教师、贵阳师院中文系毕业);
王远明(教师、贵阳师院数学系毕业);
胡高云(秘书、教务工作,后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蔡松涛(会计);
申建柱(出纳);
邱永昌(采购);
李巧群(食堂管理员);
冯乔均(电工);
李开文(农业工);
余兴文(赶马车、为食堂拉粮食、菜等);
陈大龙(石工);
胡永清(食堂工人);
李德明(食堂工人);
杨焕云(校医);
另外还有3名食堂临时工:贾秀芳、张英、陈明芬。加上我们这次分来的5人,全校教职工总共31人,其中教师11人。这就是1968年前耕师的教职工情况。
当时,在校学生有两个班,共100人。他们来自全地区9个县(包括水城县)。
二、耕师的校革委会
1967年,经地革委批准,耕师革委会成立。革委会成员有:
主 任:卢泮水
副主任:刘传谷、黄庭学
委 员:王远明、张闻玉
另外还有两名学生任委员,他们是杨玉萍、魏家福。
革委会下设教革组和后勤组。教革组组长是刘传谷,副组长是屈可平;后勤组组长李肇炳。
三、耕师的教学和劳动
耕师的劳动时间很多。学校的路、食堂、教室、宿舍等都有师生们辛勤的劳动。另外,还要耕种100多亩地。建校初期,学校没有用上电,晚上,师生们都是在煤油灯下备课和学习。
1966年夏天以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展开,学校也搞得轰轰烈烈,开批判会,贴大字报。随后就是外出大串联。
1967年底,学校“复课闹革命”,开始了上课。平时,每周安排一个下午的劳动,农忙时集中劳动,一个星期或更长时间。这期间主要是农业劳动,将两边山上的100多亩地种上粮食作物,或为苹果树施肥,剪枝等。师生们用粪桶往山上挑粪,用大背萝往山上运肥。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好在当时师生们都年轻体壮。由于当时粮食是定量供应的,学校把收获的粮食用来给师生补贴,劳动时加餐。师生们挖山填土,修建了一个水泥篮球场。篮球架是体育教师王中金自己设计,到机械厂去加工而成的。
四、耕师的第一届毕业生分配
耕师的第一届毕业生应该是在1968年7月毕业,由于受“文革”的影响,这届毕业生离校和工作分配延迟到1968年的12月。当时毕节地区各县的工作不正常,有的县还发生武斗,因此学校对每个县的毕业生都派教师进行护送,并协助县里进行工作分配。我被指派送金沙县的毕业生。我到金沙县革委时,整个大院冷冷清清,好不容易才联系上,协助工作人员完成了分配工作。
五、办耕师初中班
送走了耕师的第一届毕业生后,学校没有了学生。又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全国大、中专学校都停止了招生。在这种情况下,于1969年秋天耕师招收了五个班(250人)的初中新生。学校派我到毕节县教育局去录取这批学生。这批学生中有当时地委行署一些部办委局和县的领导干部的子女,当然多数是一般人家的子女。后来,这批学生中不少人成为优秀人才。当时的初中学制为两年,因此这届初中生只学习了两年。招收这届初中班后没有继续招生,直到1977年后再办初中班,成立附中。
1970年后,耕师又分来了一些高校毕业生,他们中有:
何月英: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任耕师党支部委员,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孙大清: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任贵州大学数学系副主任、教务处长、教授。
俞伯根: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调往外地。
叶辉煌: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调离。
吴长生: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调离。
徐孝静:贵阳师院化学系毕业,后调离。
许德晶:贵阳师院生物系毕业,后调离。
张绍明:贵阳师院中文系毕业,后调离。
郭世华:贵州农学院果蔬专业毕业,后调离。
还有陈海君(现任省外事办主任)、陶映秋(现在贵州师大工作)等人。
六、耕师恢复招生
耕师于1971年秋季恢复了招生,面向全地区招收了四个班,共200人。1972年又招收了四个班,共200人。1973年根据上级的指示,我校招收的新生全是工农兵学员,共100人,其中黔西县、纳雍县各50人。学校派我和吴清书同志去黔西县招生,我们录取了十几名贵阳在黔西县上山下乡的知青,其余是回乡知青或复员退伍军人。
耕师恢复招生后的学制是两年。在这期间,学校有教师20多人,成立了语文教研组和数学教研组。我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教师的教学工作是繁重的,每周至少劳动半天,农忙时集中劳动一周或更长。学校领导和教职工都参加劳动。
学校重视抓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当时,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比较强,责任心也强,关心学生,经常与学生在一起。以上三届学生都进行了教学实习。73届学生的教学实习学校是在沿毕节县观音桥、福集、海子街、王张、小坝一线的小学。74届学生的教学实习,学校是安排在毕节县的沿茶亭、清丰、长春、撒拉溪、杨家湾一线的小学。75届学生的教学实习学校是安排在由毕节到大方县响水区一线的小学。学校派了指导教师参加教学实习,和学生一样都带行李住在实习学校。当时学校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手扶拖拉机,既要为学校食堂服务,又要为教学实习服务。我们教师是坐手扶拖拉机去实习学校的。
在耕师的后期,教革组的工作是由冷远牧同志负责。
七、进修学校的初期
(一)继续搞好在校的耕师最后一届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1974年,根据上级指示,毕节耕师改为毕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当时,学校还有一个年级的耕师学生,由于学校必须改善基础设施,教师严重不足,因此,这一年没有招收进修学员。在这期间,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二)做好筹办进校的工作。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完成繁重的基建任务,学校成立了一个基建组。由刘传谷同志任组长,我任副组长。基建搞了一年多,修建了一幢教学楼(现在用作图书馆),一幢职工宿舍,还有一幢办公小楼。其中教学楼是我亲自去请毕节三中的王兆麟老师设计的(他是学土木建筑专业的),办公小楼是刘传谷和我设计的。教学楼和办公小楼都是挖山平地建起来的。由耕师改为进校,我们没有办学经验,学校一是派教师到县乡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二是派教师到外地州市进修学校进行考察学习。我参加了下县乡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和去外地州市进校的考察学习。我和孙大清、王远明去金沙县的安底、茶园等中小学校进行调查。我和吴清书、张绍明等去贵阳进校、黔南进校和铜仁进修参观、考察、学习,为办好毕节进校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三)下县去办教师短训班。1975年在把最后一届耕师毕业生送走后,学校组织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去赫章、纳雍等县办短训班,为下面培训了合格的初中教师,也为办好进修学校积累了经验。
八、进修学校的一年制脱产班期间
“文革”后,仅办短训班已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1979年,学校决定开办一年制脱产进修班。
从1974年至1977年这一期间是从耕师到进校的过渡时期,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更换。卢泮水同志调离学校,后刘传谷同志也调离学校。调地区教育局副局长付亚光同志任我校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主任。二是原耕师的教师大量调离,到中后期,仅剩下尹渥、肖智实、何月英、聂瑞华及我5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付亚光同志为建设进校的教师队伍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他在地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在全区先后选调了一批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我校,他们中有:陈荣祥、谢笃圣、封正明、裴重公、周光玖、俞志伟、李诚、杨恢绪、杨保久、王显斌等人。
第一届进修班仅有中文、数学各一个班,每班50人,由各县选送。由于1977年全国高等学校才恢复招生,高校的教材已多年未出版发行,因此,我们还面临没有适当的教材问题。开始时,多数课程的教材都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我所上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课程等都是自己编写的讲义。教师们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管理严格,每天晚上学生都集中到教室上晚自习,由教师轮流到班上进行辅导。
1980年后,进校开办了理化专业班和英语专业班。
1978年李君郇同志调任我校校长,付亚光同志仍任党支部书记。1979年付亚光同志调离我校,由李君郇同志任党支部书记,罗安谦同志任校长。教务处由尹渥、朱世全负责。
九、筹办教育学院
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经批准,进校将升格为两年制的教育学院。学校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提前于1982年招收了两年制的进修班学员,后来成为毕节教育学院的第一届学员,即1984年毕业的学员。这次招生开办的是中文、数学、英语三个专业各一个班。其中英语专业班是为毕节师专办的,也是毕节师专英语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两年后,我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全部转给了毕节师专。
1982年国家教育部派了一个专家组到我校进行调查评估,认为我校基本上具备了办专科学校的条件。198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我校正式改为毕节教育学院,学制为两年。
1981年隋德元同志调来我院任教务科副科长(另一副科长是尹渥同志)。1982年隋德元同志任进校副校长,1983年任教育学院院长。
1982年8月,王葆珊同志调来我院,在数学科任教,1983年任副院长。
1983年成立教育学院时,李君郇同志任党委书记。
1982年成立了两个教学科,即中文科和数学科,另还有教务科、总务科、学员科。
我的以上回忆显然是不够完整的,也不完全准确,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2003
年
11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