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癸巳年彝族十月年之际,毕节市人民政府李玉平副市长到毕节学院进行调研。李玉平在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听取了关于彝学学科建设和彝族文化博物馆建设的汇报后,到毕节学院彝族文化博物馆(第二期)陈列室和收藏室进行了实地考察。毕节学院党委书记陈永祥陪同调研。
毕节学院彝族文化博物馆是毕节学院依据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优势确定建设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第一期(2012年)投入100万元,第二期(2013年)同样投入100万元。目前收集了彝文古籍200多部,彝文碑刻等文物、实物200多件,其中不乏被誉为“牛皮档案”的珍贵彝文古籍。在彝族文化博物馆第一期建设期间,李玉平副市长专门拨给了10万元收集山地农业实物的经费。
李玉平副市长观看了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捐赠的《撮泰吉》群雕,认真察看了《彝汉文团结碑》、彝文古籍、彝族服饰、农耕用具、彝族生活用具等,一一用彝语称呼各种用具、器物的名称,指出各种标牌的制作可以更加精良、内容充实。李玉平副市长还应邀为彝族文化博物馆题写了“彝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彝文、汉文题词。
李玉平副市长对毕节学院彝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对毕节学院建设彝族文化博物馆给予了高度肯定,指出这一重大举措以实际行动落实了教育部对毕节学院提出的“服务毕节,根脉所系”的要求,符合毕节彝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实际,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抓好今后的建设工作。现在文化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中国农业博物馆前几年曾经花了近1000万元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收走了很多农业生产生活实物,要引起重视。毕节山地农业特色明显,加大对山地农业物品的收藏,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抓好落实。


李玉平副市长为彝族文化博物馆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