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项目 | 重点学科 | 研究基地 | 博物馆 | 规章制度 | 下载 | 工作计划 | 办事指南 
彝族语言文字
2012-09-14 00:00     (阅读:)

 

彝族语言是彝民心理的基础,是彝文字的底座。彝族的语言文字是世代彝族人民创造的无名氏作品。它牵连着彝族先民的精魂,是现代彝族人民的通史和文化史。

哎哺时代的先民们,通过反复体验气候变化,不断观察花草树木荣枯等自然现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位叫“哺哲普额克”的智士,他带头在“密姆喽嘎”地方,设“记年树”和“记月石”刻划最初的历法,使彝族先民们得以在时令季节变更中,适时捕捉幼小的禽兽驯养,适时采集荞谷种籽撒播,获取肉、粮和皮毛,解决温饱。艰苦奋斗地从漫长的“哎哺时代”渡过了漫长的“尼能时代”和“实索时代”。从此,彝族先民们脱离了“男的不知娶,女的不知嫁,知母不知父”的蒙昧、野蛮阶段,迈步踏入有智慧、有知识、有语言文字的初级文明社会门槛。

彝族语言文字,是彝族文化的内核。一代接一代的彝族人民,把有知识有智慧和能记录学问的仁人志士尊称为:“奢哲”,对其产生无比尊崇敬重。

时至两晋,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记述:“夷中有桀黠能言者,谓之耆老,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古彝文与其它任何古文字相比的优势在于“活”,从古至今,活学活用,活态传承,实属人类文字史上的奇迹。

在彝族文献档案2003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基础上,由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主办,邀请香港世界遗产研究院、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合作组成的“中国古彝文与世界古文字比较研究课题组”,于2009822日形成《中国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价值地位评鉴与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建议报告》。20113月该课题被列入“国家形象创新传播共建工程”,切实推动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201246日将古彝文列为“中国国土文化名片”,并将该课题主要研究中心地贵州毕节市彝族方言区评价为“中国的世界古文字地标”。毕节学院已承担“彝文计算机国际编码输入法”课题。以上课题总指导乔惠民先生认为:中国古彝文,包括彝文献独立作为世界古文字珍稀遗产,是当之无愧的,整体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也是必要而可行的。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邮箱:bjxy_yxyjy@163.com
校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电话:0857-8331312 邮编: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