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教授研究的领域是彝族语言学,2006年毕业后,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工作已有十个年头。无论是授课还是科研,对于马教授来说,有过愉悦,也有苦涩。看着自己的学生茁壮成长,走出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时候,马教授心里暖开了;在学术领域获得了成果,得到科研领域专家学者的肯定,马教授觉得,苦些累些换来的是内心的充实,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没错。
“语言文化是我们的另一种生命。”马辉教授说,“在古时候,没有记录语音的手段,所以一些语言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现在有了多种设备,如果不把一种语言保存下来,还任其消失,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马辉教授不仅专注于彝语的研究,还亲自把彝语教与自己的孩子。他说:“相对于学习成绩,我更看中孩子有良好的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从语言学习中做起。”
在彝语词法研究的领域,不得不提的是马辉教授的著作《彝语诺苏话词法研究》。这本著作出版于2015年7月,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深入地介绍彝语词法的专著,里面描写了彝语的词法结构。用马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语言内部有着某种规律,它们有空间和秩序,总是引导着你去发现”。
《彝语诺苏话词法研究》以及马辉教授在核心期刊上的署名文章《彝语派生名词构词法研究》等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延伸到了北京等地。著作中的突破性成果引起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不少在读博士的关注。在马教授的影响下,众多学者从彝语词法的研究中得到启示,进而将词法研究的对象扩大到汉语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马教授说,学术研究是十分专业化的,科研作品的读者相对于大众读物读者来说数量是比较少,但只要有一两个人继续推进这项研究,就不会遗憾了。
“彝语研究,更像是科学研究。”马教授说,“科研的过程是孤独而又苦涩的。有很多时候你要去寻找很多人都没涉及到的领域,就像是寻找一颗极小的针,而且针眼又是那么的小,你得像个80岁老人一样把线给穿过去。”
谈到以后的研究计划,马教授说,今后准备把词法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彝语的其他方言,同时整合资源,创立一个前沿、核心的科研团队,争取能为彝族语言、汉藏语甚至整个人类的语言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