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项目 | 重点学科 | 研究基地 | 博物馆 | 规章制度 | 下载 | 工作计划 | 办事指南 
贵州彝族风情习俗
2012-09-14 00:00     (阅读:)

 

贵州彝族独特的风情习俗,主要在民间节日、婚礼、丧礼等活动中呈现。

一、节日。

(一)陇闳打守木(过龙月初三节)。此节到来,村寨请祭师念《祭龙经》,杀牲献神山、祀神树、虔诚祭神龙。与汉族三月三祭轩辕,时间相同,意义相近,形式有别。祭祀完毕,各寨巡山护林、种植苗木。而后摆长龙宴聚餐畅饮;再后唱跳《那瓦陇阁睹》(牵手跳龙门)歌舞;尽兴而散。今大方县响水民族乡青山(官寨)村,有这一节日纪念碑于“文革”时“破四旧”被掀倒、后被村民暗中埋藏、又掘出重竖的《献山林四棱碑》所载内容,与现今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主题,极为一致。

(二)姆闳打俄木(过马月初五节)。又称:赛马节、采药节、对歌节。与汉族“端午节”时间相同,意义,形式有别。解放前,大方中箐扯勒土目杨伯瑶(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家庄园前面每年端阳赛马,场面最为盛大。解放前后威宁百草坪赛马场(彝语称:阿哲姆者迪)每年端阳赛马,最为火热。

除赛马而外,识药懂医者,提前一日上山采药,认为在端阳之日对症内服外用,药效倍增,药到病除。因此,大方县城历年之“端阳药市”长盛不衰。

再除采药赶药市而外,带酒肉野炊对唱情歌的彝家男女们,情绪非常热烈。情歌词曲,年长者依传统套路问答对唱。成年人以传统曲调配即兴词句问答对唱。知识青年们则在自己掌握的传统曲调基础上,创作有本民族特色的词曲对唱。今已出现青年人自发或在基层文化、民族等部门引导下,在乡村城镇演唱情歌自娱或娱人。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热情打造中,贵州彝区已初现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传承、走向创新、进入弘扬端倪。

(三)活闳尼肘里舵走姐木(过绵羊月二十四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又称“过小年”和“星回节”。节日的产生,与本民族古代十月太阳历法有关(参见本文“彝族十月太阳历五季五行相生和换季物候译义与阴历月份对照表”)。贵州彝族火把节,恢复最早的是大方县响水民族乡青山彝村过节活动,今已满三十个年头。水城、盘县、织金等地彝族火把节活动,规模比较庞大,但不及滇川彝州有自治条例放假、由州政府牵头组织拉动旅游那般火热。

(四)瓦闳打梯课亥木(过猪月初一新年)。彝族过十月年又称“过大年”和“第二个星回节”。节日的产生,与本民族古代十月太阳历法有关(参见本文“彝族十月太阳历五季五行相生和换季物候译义与阴历月份对照表”。“十月初一牛角花,牛苦一年犒米粑”是民间描述彝族犒劳辛苦一年的耕牛的顺口溜。彝年之际,秋收结束。彝家造米酒打糍粑,杀鸡、宰羊祭祖先,磨豆腐、推香面、准备过年。最独特的是:大年初一(现依阴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从田边地角采来一种金黄色的“牛角花”,将两陀糍粑贯穿于两只牛角,插上牛角花,把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赶牛至河滨湖泊,让牛饮水时看见自己倒映水中的美好模样,而后为牛清洗,取角上的糍粑喂食,犒赏其辛苦一年之功劳。入夜,彝家堂屋撒松毛,铺筵席,盛酒肉饮食,欢度彝年。彝族过年时,有“扫火星”习俗。今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撮泰吉》(变人戏)多在年节举行“扫灾除害”活动中出场表演,演示内容涉及远古人类进化,训养牲畜,繁衍生息等情形。

二、婚礼。

彝家婚礼从迎亲、发亲、送亲到回亲,过程细节很多。世人因语言障碍,难晓其具体情节,统称彝家婚礼为:打亲敬酒背新娘。彝家婚礼中的每一过程与细节均有歌有舞,词曲舞蹈,深刻动人,舞姿优美。黔西南州申报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阿妹戚托》彝族婚礼歌舞,被国内外赞誉为:东方踢踏舞。

三、丧礼。

彝族丧礼从古至今,不论君长、英雄、平民逝世,都必须由世代传承的布摩(有呗耄、毕摩等同音异写,译称:经师)主持诵彝经祭奠后,方可举行土葬或火葬。诵彝文经典的程序、祭奠必念经书卷册、都很多。前往悼念的亲戚,每到一家,均有鼓乐等祭祀队伍跟随吹奏、唱跳、丧礼乐曲歌舞。今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凯合呗》(铃铛舞)是彝家很多丧礼歌舞中气势特别恢弘之类。

四、服饰。

贵州彝族的风情习俗中的服饰,也是很独特的一种文化标志。彝族服饰文化内涵有五色观与阴阳、五行和谐相生哲理。从大方到赫章妈姑,从威宁板底到马街,从水城到盘县淤泥河,从六枝到黔西南州晴隆三宝彝乡,彝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但现今都已存在抢救传承问题。笔者读大学时有位中央民族学院的同学科小师妹,现在是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博导,又是国际彝学研究专家。她在《新世纪彝族服饰文化跨民族比较研究》论文中,对“旅游经济建立的服饰美术”的阐述,很值得我们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文物、博物)部门以及旅游业和服装企业参考借鉴。如果能在黔西北打造出彝族传统文化中“像样的服饰”文化产业,其拉动效应,不只是全省80万彝族的穿衣一项。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邮箱:bjxy_yxyjy@163.com
校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电话:0857-8331312 邮编: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