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简史》是我省首部研究一个地方土司政权兴衰历史的专著。出版半年即再版发行,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水西简史》分为导言、“水西前史”、“水西简史”和“水西后史”四个部分。
在导言中叙述了水西的名称来历,认为“水西”名称是起源于宋末元初,其名称最早见于《元史》,所指区域即今鸭池河以西广大区域即今毕节市除威宁县、赫章县之外的所有县区,贵阳市的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部分,安顺市的普定县,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水城县、钟山区等。水西地区的自然地理主要是山地,属于温带山区气候。
“水西前史”叙述了约六十万年前在黔西县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先秦时期在威宁中水的古文化中有刻画符号,大量的陶器和炭化稻谷,夜郎时期在赫章可乐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陶器、兵器等文化。彝族六祖中的默部后裔勿阿纳在东汉时期开疆拓土奠定了水西的基业。蜀汉时期勿阿纳后裔妥阿哲因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得到正统王朝的封赐建立罗甸国,正式开始统治这片土地。魏晋南北朝隋时期,夷人强大的文化张力影响遍及西南地区。唐朝时期朝廷封赐罗殿国王时,同时封赐的滇王其所统治区域也是水西地区。宋朝时期阿哲后裔普贵纳土献诚,受到宋太祖的封赐继续统治这块土地。
“水西简史”是主体部分,分别叙述了元朝、明朝及清朝初年水西在“改土归流”之前这段时期水西的政治兴替、政治制度、军事、经济和社会文化。水西政权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妥阿哲受封为罗甸王取得中原王朝认可的统治权开始,直到清朝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因水西宣慰使安胜祖乏嗣停袭,一共以一个家族世袭的方式统治水西长达1474年,期间受封为罗甸王、姚州刺史、八番顺元路宣抚使、贵州宣慰使、水西宣慰使等,涌现出了妥阿哲、普贵、阿画、霭翠、奢香等著名历史人物。水西政治制度采取集权与分封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把区域内的土地分为十三部分,除留一份作为族长即最高统治者直辖之外,其余分封给统治家族中的十二宗亲,总共形成十三个则溪。则溪是彝语“仓库”、“仓市”之意,既储藏钱粮,又征收租税,还管理兵马。十二宗亲又往下分封四十八部土目,土目之下又分为一百二十骂裔,再往下分为一千二百夜所。是典型的宗法制度与彝族家支制度的结合。职官制度采取的是“九扯九纵”,即九个衙门,九个长官(有的误认为是九级官职),有南诏国“六部”“九爽”的遗迹。军事上采取“寓兵于民”制度,则溪的长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军事与民政官职兼于一身,布摩兼任军师之职。阵法有“断头掉尾”等法,军分前中后、左中右等,有独特的圆盘刀等兵器。水西时期的经济制度是以农业为主,兼重畜牧,手工业与农牧业渐次分离。水西马是著名马种,元朝时期在水西境内设置的“养龙坑司”养马场是全国十四大养马场之一。水西在交通上留下了著名的“龙场九驿”和“水西十桥”(包括前十桥和后十桥)。水西彝族婚俗是民族内婚,外族不婚;等级内婚,跨等级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丧事祭祀十分隆重,有比武内容,采取火葬方式。宗教以祖先崇拜为主,布摩是文化的传承人也是宗教祭师。摩史是有布摩职能的外交官员和社交主将。水西地区有丰富的彝文文献,《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等纸书文献和金铭《成化钟铭》、刻石《妥阿哲纪功碑》、《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等非常有名。水西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西文化,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水西文明。
“水西后史”叙述经过“改土归流”以后的水西历史,这一时期土司制度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还保留有大量的土目,他们之中有许多土目还相当有势力,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才彻底消失。在清朝时期水西地区有一个文献典籍勃兴的现象,许多重要的彝文文献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同时,变服从俗,强行推行土葬,学习汉文化既是形势所迫也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著名的“余氏诗人群”等以汉文创作取得成就的作家。
《水西简史》体例完整,在清晰的目录之外,不但在书后设附录,分别列举了“水西历史大事纪年”、“明代前水西家族的著名人物”、“明代水西家族的统治者”,还在书前列有“明代水西示意图”和原贵州省政协主席、著名作家龙志毅为该书写作的推荐文章《〈水西简史〉与奢香夫人》(序一)和中共毕节地委副书记安金黎作的序言(序二),对于阅读《水西简史》是很好的帮助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