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项目 | 重点学科 | 研究基地 | 博物馆 | 规章制度 | 下载 | 工作计划 | 办事指南 
水西或发现首座“向天坟”
2016-04-26 12:36 王明贵 王继超 中国社会科学报    (阅读:)

从东南大方县城方向看到的水西向天坟的形状 作者/供图

在彝族阿哲故地罗甸王国区域,或许终于发现了“向天坟”。

彝族“向天坟”,又称为“向星墓”,外国学者称之为“东方金字塔”。以往研究者认为,它是“彝族天文台”,与彝族十月历法紧密相关。彝族“向天坟”通过观测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寒暑,是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最为重要的观象台。

目前国内彝族地区已经发现180多座“向天坟”,分别分布在贵州西北部的乌撒地区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等,以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赫章县相邻地区分布最多,最大的一座位于威宁县盐仓镇中学后的大坟梁子,被当地人称为“彝王坟”,彝语称为“苴穆乌切”,在威宁和昭通的地方史志上有记载。

向天坟还是一种颇具彝族特色的葬式,结合火葬和土葬两种方式,选择适合死者生辰八字和命星之地挖出凹形土坑,或者选择一个山坡的顶部在上面堆积土壤并开挖土坑,土坑朝向死者死亡时当日天上的值日星,在上面架起柴火先行火葬,骨灰落入土坑后,把周围圈起来即成坟墓,不再动土。君长、大臣、毕摩(布摩)的墓葬按一定规律排列,就具有了观测天象的功能。

让学者们困惑的是,罗甸王国故地是彝族阿哲部世袭统治长达1474年的地区,存在过 “罗甸国”、“罗施国”、“阿者国”等彝族地方方国政权和 “贵州宣慰使司”(前期府衙在贵阳)、“水西宣慰使司”等土司政权,却没有发现过“向天坟”,这并不符合彝族丧葬习俗,也与相邻的乌撒地区发现了上百座向天坟不协调。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成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2016年4月7日上午,笔者应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管理处邀请,参加“奢香古镇”建设规划论证会。参观中,我们爬上云龙村三公桥附近的一个土山坡时,王继超首先发现这个山坡有些异样,因为他曾经有考察世界最大向天坟“苴穆乌切”墓和第二大的“阿景买帕”墓,并发表有关调查报告的经验,熟悉向天坟的座向和形制。他转来转去地查看,却不说是什么,我就试着说“这个是向天坟”。得到他的认可和大家的赞同。

此向天坟呈圆台形,坐落在大方县城北部约3公里处云龙村三公桥的一座土坡顶端。初步目测,墓葬的顶部直径约4米,底部直径约20米,底部周长约60米。向天坟土堆的土壤比较肥沃,而基础部分的山坡土壤比较瘦瘠且含有石砂。坟顶可能有人在上面野炊,挖出了一些马蹄形小灶,草皮破坏比较严重,多处暴露出了金黄色的土壤。而坟墓周围基础下面的山坡草皮完好,有一些小灌木丛,西部下面是一个陡坡,坡上有一大片树林。

彝族“向天坟”的葬式,决定了墓主人的身份不可能通过考古发掘来确定。彝族《指路经》载:“乌焚白殡。”汉文史志 《云南志·蛮夷风俗》载:“西爨及白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稍富室广栽杉松。蒙舍及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在黔西北地,卢夷——朱提属 “白蛮”,水西、乌撒属“乌蛮”,彼此葬法各异。水西、乌撒虽用一葬俗,但乌撒中心地在印度洋季风气候影响下高度干燥,而水西中心一带地处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下的高度潮湿区,火葬遗存的骨屑火碳早已溶于泥土而不会象乌撒地区那样留下。

查《大定府志》,县城周围有记载的墓分别是“明宣慰使霭翠墓,在城东火焰山下”、“顺德夫人奢香墓,在北门外文龙山下”、“宣慰使安疆臣墓,在城北螺蛳塘……邱禾实为之铭”。三墓都不在此地。在水西地区,奢香夫人墓早已发现,墓葬在凤山的 “宣慰使安万镒墓”和明“罗甸国更苴总理两班慕魁扯事槐亭”陈恩的墓也已经发现,并且有墓碑记述其事迹。

那么,在云龙村三公桥发现的这座史志上没有记载的“向天坟”的墓主是谁?

从墓的大小形制、特别是墓葬山坡的选择上看,应该是蜀汉时期罗甸国王室成员,或者罗施国(晋南朝隋唐时期)、阿者国(宋代时期)王室成员。这座向天坟从选址上看与威宁盐仓发现的“苴穆乌切”墓相同,都是选择在山坡顶部,但是这座向天坟的规模略小于“苴穆乌切”墓,而且不是在本地最高的山坡顶端。基于该墓葬地的选址和规模大小,其或属于王室成员而非最高统治者。

据彝文经籍,人死亡时,要查看他的命星,同时查看天上的值日星,互相邱禾实为之铭”。三墓都不在此地。在水西地区,奢香夫人墓早已发现,墓葬在凤山的 “宣慰使安万镒墓”和明“罗甸国更苴总理两班慕魁扯事槐亭”陈恩的墓也已经发现,并且有墓碑记述其事迹。

那么,在云龙村三公桥发现的这座史志上没有记载的“向天坟”的墓主是谁?从墓的大小形制、特别是墓葬山坡的选择上看,应该是蜀汉时期罗甸国王室成员,或者罗施国(晋南朝隋唐时期)、阿者国(宋代时期)王室成员。这座向天坟从选址上看与威宁盐仓发现的“苴穆乌切”墓相同,都是选择在山坡顶部,但是这座向天坟的规模略小于“苴穆乌切”墓,而且不是在本地最高的山坡顶端。基于该墓葬地的选址和规模大小,其或属于王室成员而非最高统治者。

据彝文经籍,人死亡时,要查看他的命星,同时查看天上的值日星,互相对应,确定其应该归属于哪一个星座。水西首座向天坟的各种情况所见,不像是一般民众的墓葬形制,也不像是大臣或者毕摩的墓葬形制。

水西首座“向天坟”应该如何称呼?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其彝语称谓可以暂时考虑称呼为 “阿哲祖摩弥荷”,汉语称谓可以暂时称呼为“水西君长墓”,泛称“水西向天坟”。祖摩是彝族对本地本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呼,阿哲家族从蜀汉建兴三年(225)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统治水西地区长达1474年,据《大定府志》的记载“号凡六更”,但是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都没有变,都是彝语“祖摩”。“弥荷”是彝语陵墓的称呼。为此,暂将此墓如此称呼,以伺未来对其具体墓主身份的考定。

(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邮箱:bjxy_yxyjy@163.com
校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电话:0857-8331312 邮编: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