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项目 | 重点学科 | 研究基地 | 博物馆 | 规章制度 | 下载 | 工作计划 | 办事指南 
贵州屋脊“跳”出的试金石—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启示录
2012-10-04 00:00     (阅读:)

                李 才 武   

江总书记到过的兴营村:二十世纪末焦渴的眼睛

  乌蒙大山中的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兴营村,这是20世纪末一只因贫困而焦渴的眼睛。

上个世纪末以来,这个昔日想要吃顿苞谷饭、要等婆娘坐月子的小山村,举世瞩目。

 1996102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有关部委(办)领导的陪同下,亲临珠市彝族乡视察扶贫工作,深入农户家中访贫问暖,慰问贫困群众。江总书记踏进农户家中嘘寒问暖,送给他们御寒的棉被,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贫困,属于历史,贫困,是耻辱。多年以前,站在贵州屋脊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兴营村的山坡上放眼四望,眼前破烂的茅屋和棚舍,人畜混居的特殊风景,  让人难于想象在城市灯火辉煌的另一面,还会有如此贫穷的地方……

多少年来,能歌善舞的彝家姑娘小伙就像贵州屋脊韭菜坪大山中生长的一拨又一拨的韭菜,长大了,只能含泪远走他乡……

在中国试验区的珠市彝族乡,以兴营村为代表的贫困与落后,是中国大西南的贫困之角贵州毕节在二十世纪的最后时光里的一道道由贫困而来的特殊风景的缩影。

这道贫困的缩影,它属于举世瞩目的1988年成立的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岩溶山区开发扶贫新篇章

决不能把贫困带入21世纪!从20世纪末开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贵州屋脊,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扶贫攻坚战。

珠市彝族乡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最高海拔2900.6米,北距赫章县城36公里,南邻六盘水市中心50公里,西接威宁自治县,属典型的高寒、深石山区。全乡总面积155.92平方公里,辖18个村,77个村民组,17225人,其中:彝族9662人,占总人口的56%,苗族586人,占总人口的3%。菜园子矿山远景储量4.2亿金属吨,是贵州最大的铁矿石矿床。

八七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挑战贫困,在发展的观念和方法上出新,珠市乡党委、政府依托资源, 融入智慧,结合乡情,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依托资源优势,走民族文化兴乡、矿业强乡、农产富乡的发展思路,确立珠市乡发展定位为贵州屋脊、天上石林、铁都彝乡,欲以品牌化发展战略,使珠市乡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党政办的材料里,对于兴营村有着这样的记录和描述: “ 1996年以前的兴营村,电不通、水不通、公路只通到海子组,村小学校舍破烂,师资奇缺,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仅达到10%。经济落后,贫困面大,96年底,人均纯收入433元,人均粮食190公斤,全村大牲畜存栏135()、猪存栏321头,羊存栏228只,生产生活、交通教育得不到根本改变,发展只能是空谈 ”……

营村处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位于珠市乡西北部,全村174738人,其中彝族人口665人,占总人口的90%,耕地面积1331亩,大部分属于山地。主要作物包谷、洋芋、荞麦等生长缓慢,农作物产量极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时全村有80%的农户属于贫困户。

八七扶贫攻坚战打响后,尤其是江泽民同志亲临兴营村视察后,毕节地区各级领导对兴营村十分关注,各级各部门给予兴营村大力帮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兴营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凭借外来力量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抓好土壤改良,用科技手段促使农民增产增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寻土地以外的其他致富路子。到2004年,全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均纯收入达860元,人均粮食达316公斤,分别比1996年增长98.6%66.3%, 2004年底,全村大牲畜存栏258(),猪存栏650头,羊存栏753只,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90%102 %230 %,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人均耕地少,气候环境恶劣,生产、生活设施落后是造成昔日兴营村贫困落后的根源。根据这一特点,珠市乡党委、政府制定了确保兴营村脱贫的战略措施,发起了一场使兴营村彻底摆脱贫困的攻坚战。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打好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7年努力,投资10万元,架通了10千伏的输电线路,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投资6万元拉通了自来水;争取到深圳市福田区一次无偿投资73万元,为80户极贫户修建了每户50平方米的住房80套,民政部门投资为7户住房困难户修建了住房7套,切实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修建了思源小学,入学率达到82%,解决了兴营村群众子女就近入学;投资12万元修建了兴营村至大麦地12公里的村级经济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改善生存条件。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粮食产量,改变群众落后的耕作方式。以推广绿肥聚垄免耕为突破口,实行绿肥聚垄免耕分带轮作800亩,地膜覆盖600亩,大力推广平衡配方施肥。1998年,从河北省张北县引进十万斤脱毒马铃薯优质品种在该村种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2年至2003年,在毕节地区农科所的帮助和指导下,兴营村建起了一个面积5亩、共计7个品种的洋芋种试种基地,通过对比试验,选出了适合兴营村种植的优势品种,推广后,全村洋芋产量大幅度增加。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的结果,到2004年,兴营村人均粮食达到316公斤,比1996年人均190公斤净增126公斤,群众的吃饭等问题基本解决,依靠科技兴农,实现增产增收,珠市乡党委政府带领兴营人以极大的热情,苦干实干,解决了温饱,甩掉了套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子。

兴营村有丰富的草山草坡,发展畜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群众积极性也较高。以草养畜,以畜换钱,输出劳务,增加收入。在畜牧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0万元以分红经营的形式加大发展畜牧业力度。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组织实施,下大力转变群众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盐巴煤油钱的传统观念,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畜牧业,不断提高商品意识,使农民不断增收 。2004年,全村大牲畜存栏258(),猪存栏650头,羊存栏753只,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90%102%230  %。为解决兴营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强村民经济发展意识,乡党委政府还采取多种形式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先后组织100多名劳动力外出打工,到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860元,比1996年人均纯收入433元,人均净增427元。

位于韭菜坪大山脚下的以那村,海拔2200米左右,是典型的高寒山区一类贫困村,距珠市乡政府20公里,,辖和平、中寨、河边、青杠4个村民组,全村2581188人,其中彝族人口888人,占总人口74.8%,苗族人口196人,占总人口16.5%,总面积12.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8亩,大部分属于山地,主要农作物是包谷、洋芋、荞麦等,生长缓慢,农作物产量极低。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实施时,全村有38户贫困户,145人,80%的农户属于贫困户,居住环境恶劣。

以那村有千余亩的草坡草场,发展畜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品种老化,资金缺乏,严重制约了以那村畜牧业的发展,在引导群众转变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盐巴煤油钱的传统观念,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畜牧业,提高商品意识的基础上,乡里向上级部门申请2万元资金扶持50户养殖户,养殖100只优质黑山羊,以圈山放养为主,发展特色养殖,每年出栏80只,按每只80斤、单价5元计算,年产值可达3.2万元,人均增收160元左右。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得以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加大科技兴农和优质新品种种植的推广力度,无偿购买20万斤威芋3种发给农户种植。全年全乡种植玉米8600亩,其中,杂交玉米7000亩,地膜玉米5000亩,玉米育苗定向移栽5300亩,绿肥聚垄免耕15000亩;种植26000亩洋芋,实现了洋芋产业化,其中优质洋芋10000亩,使洋芋种植规模、优质、规范化的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种植苦荞500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238吨。积极扶持畜牧业生产,乡政府购买了60只马头黑山羊种羊无偿发给养羊大户,不断改良乡的黑山羊品种,并经常派技术人员指导,提高了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全乡大牲畜存栏7020头(匹),猪存栏7230头,羊存栏11380只,家禽存栏15650只。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稳定。一年来发放城镇和农村低保金94700元,176户低保户514人受益,发放衣物12300件,受益农户1080户,发放五保户补助资金48000元,受益40户,发放社会救济金3538868元,解决困难和残疾人建房2496人,金额84000元,慰问贫困党员101000元。发放农村救济粮46000斤,5902370个贫困人口受益。协调联系乡的单位和在乡挂职扶贫任村指导员的同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帮扶,赫章县安监局送给德块村600斤绿肥种,送了黑麦草种;县供销社组织12名干部职工,对兴营村17户贫困户农户各送去100元慰问金。此外,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厂矿转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对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有效地解决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和发展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产业和农村致富问题的逐步解决,确保了农村的稳定,全乡人均纯收入达1680元,比2004年的1480元增加了200元,人均粮食达到360公斤,人均增粮50公斤。

 品牌战略照亮贵州屋脊” 

民族文化绽彩天上石林” 

 2003年以来,珠市乡确立了自己的发展形象定位:贵州屋脊、天上石林、铁都彝乡,此中,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该乡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支撑点,色彩斑斓、勾人眼球。

珠市彝族乡民族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一九五八年以来,彝族传统舞蹈阿西里西撒麻舞盘歌舞铃铛舞哨呐声声等节目在首都北京上演,博得文艺界的好评。挖掘弘扬民族文化,一九九九年六月,珠市举办了《贵州屋脊韭菜坪民族民间文学笔会》,126名专家、教授、作家和地方文学爱好者和民间艺人出席会议, 200210月该乡又举办了《民族传统先进文化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为使民族文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乡党委、政府每年拔出4万元的专款,用于举办珠市乡民族文艺汇演、男女服装比赛、儿童服饰比赛、小手工艺旅游纪念品比赛,邀请省、地县专家教授组成评委,对节目、服饰、工艺品进行评比打分,给予获奖者重奖,以之促进刺绣、剪纸等民族工艺产品的发展,使珠市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产业化。

212省道珠市段和洛布石林旅游公路沿线为重点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借212省道列入地县经济文化长廊建设范围这一良机,该乡在抓好贵族屋脊韭菜坪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保护、开发,力争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挖掘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编排精品民族文艺节目,创作精典民族音乐,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编写了《贵州屋脊彝族文化丛书》,2004年下半年举办了 贵州屋脊韭菜坪彝族文化节

2005年,珠市选送5名民间民族业余歌舞演员参与《经营贵州贵州城市经营的二十个典型》赫章篇的拍摄工作。该乡选送的《彝族铃铛舞》代表贵州在广州举行的中国民间艺术歌舞展演中荣获山花奖

按照构建绿色生态乡、文化旅游乡的目标,把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进行了景区规划,同时配合省、地电视台和报刊杂志积极宣传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品牌,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风景名胜区成功申报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铁拳发力  矿业红铁都” 

珠市境内的菜园子矿山,远景储量达4.2亿金属吨,是贵州省最大的铁矿石矿床。按照 矿业强乡的战略思想,该乡大打铁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打造赫章县的南部工业园区。

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对菱铁矿培烧新技术、新工艺加以研究和运用,进一步巩固和大力发展以铁系列生产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按照产业化、园区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规模效益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珠市彝族乡已逐步建设成为赫章县南部具有主导地位的核心工业园区。

 大打铁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到2005年,全乡年产铁矿石30万吨,销售20万多吨。年产生铁30万吨。全乡农民增收1.3亿元,解决了56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设,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认真落实好招商、亲商、安商、扶商政策,尽力为各企业、厂矿搞好协调服务工作,让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发展。乡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企业、矿山、村、组、农户,化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主动提供产前、产中、销售过程中的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 优良的发展环境,助推了矿业强乡的步伐。

 截止目前,珠市乡的工业、乡镇企业在几届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已有西洋集团,道坤铁业、鑫冶、中源、黔腾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落户工业园区。黔腾铁业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在明年二月份投产,全乡炼铁高炉己达588立方米,有大型骨干铁矿井4个,上海瀚鑫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及浙江的投资商多次到该乡实地考察后,达成意向性投资协议。投资商纷至踏来,使珠市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空前发展,全乡产业结构得以从“213”“231”迈进。到2006年,正常情况下这些企业一年能生产生铁30万吨。2005年,生产铁矿石12万吨,所有这些企业、矿井,已投资3亿元,解决了56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仅此一项,珠市乡老百姓一年就增收了1.3亿元,同时还拉动了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全乡脱贫致富的步伐,珠市乡成为赫章矿业强县的主战场,赫章工业园区的中心枢纽,赫章县委、县人民政府确立的矿业强县战略,在珠市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用活资源  农产富彝乡  

近年来,实行万亩绿肥聚垄免耕,分带轮作,推广优良洋芋品种15000亩,投资15万元,科技兴农逐步向面上推广。

抓退耕还林,已实施7256.1亩,涉及11个村32个村民组,1030户,3861人受益,人均粮食达到360公斤,解决了群众的温饱。

投放251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发展种养殖业,全乡现有8620头牛马,山羊15200只。猪12560头。人均年可增收50元有两个黑山羊专业村,一个养牛专业村。

切实帮助极贫群众解决住房问题,从各种渠道争取资金156万元,为2341126人修建了住房,共12700平方米。珠市草场多,退耕还草多,群众具有长期养殖经验,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但由于畜牧品种老化,喂养方式传统单一和疫病防治跟不上等,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为此,该乡重点抓好基础性工作,在团结村建点的基础上推广品种改良。实行激励机制,牛改成功一头,奖励50元。加强疫病防治工作,按照分片包干的原则,建立畜牧兽医责任点。建立草粉加工点,进行示范带动,逐步引导群众改变养殖方式,培养农民的商品意识,使畜牧业真正形成有力的支柱产业。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夯实,到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1127万元,同比增长3 %。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完成优质洋芋17000亩,绿肥种植15000亩,实施绿肥聚垄耕作15000亩,还进行了杂交玉米营养砣育苗定向移栽实验,建立优质洋芋试验示范基地,全乡粮食总产达4545吨,增长5 %,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14公斤,基本解决了农民吃粮问题,确保了农村的稳定。

贵州屋脊的绿色明珠

2005年,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7256.1亩退耕还林和9万亩天保林的管护,实现荒山造林7000,以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近几年来,以林草看护为重点,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条例》。按照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的要求,强化责任确保已退的林地能致富,不反弹,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妥善处理好补植补造等各种工作,健全室内资料归档,加强管护力度,层层落实责任制,认真组织实施7万亩天然林和7千多亩退耕区保护工程,逐步扩大封山育林面积,严历打击乱砍滥伐林木,毁林毁草开荒,人为森林火灾等破坏生态建设的行为,提高退耕还林和天保林看护资金的使用效率,使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退耕还林还草,再造秀美山川,力争使珠市成为贵州屋脊下的一颗绿色明珠。及时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两江建设生态屏障的良好机遇,制定以搞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为载体,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绿色大乡建设步伐和优化旅游大乡生态环境的战略决策,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在2002年的基础上 2003年,按照 退得下、还得上、保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广泛宣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全乡共完成退耕还林2325亩,荒山造林5551亩。乡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近2万元,对7256.1亩退耕林进行了抚育,乡五届一次全会还通过了《珠市乡退耕还林管理办法》。对7万亩天保林进行了有效管护,加大打击毁林毁草开荒的力度,查处盗伐滥伐林木,处罚破坏退耕还林,制止毁林毁草开荒,全乡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植被覆盖率由64.2%提高到68.1%

民族大团结 彝乡处处春

珠市乡居住着彝、汉、苗等几个民族,处于一地一市三县一区十个乡(镇)边沿结合部的彝族聚居区,彝族聚居区以贵州屋脊韭菜坪为中心,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等因素,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珠市乡信教群众多,有基督教信徒1829人。民族关系复杂,社情复杂,治安复杂,经济落后,工作开展难度大。

使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结合乡情,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珠市每年挤出1.5万元的专款,开展党员培训,举办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村委会主任培训班、村文书培训班,提高乡、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召收各地退休回珠市的同志和部份有威望的64名老年人入校创办乡老年学校,再通过他们把党的民族政策、全乡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采取的措施宣传到户。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科技兴农知识,以之促进开发扶贫,结合珠市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分别在十一个民族村组织了十一支民族宣传队,编排文艺节目在各村寨进行演出,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全乡信奉基督教人数逐步增加,宗教活动是否正常直接影响民族团结工作。该乡党委政府把依法管理宗教活动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重点来抓,实行党政领导,联系教会工作责任制,主要领导经常深入教会、群众中了解情况,切实做好各民族之间和信教与不信教之间的团结,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全乡呈现出和谐、友好的新气象。

基础设施添彩天上石林” 

近几年来,珠市乡以交通、电力、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珠市——文渊村、陆坪村——德块村两条村级公路,已通过省、地验收。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已接近尾声。全乡唯一未通电的光明村的主线已架设完毕,进户线正在进行。农电改造后,全乡77个村民组通电率96.5%。(图为乡党委书记杨世聪现场指导红星村民族歌舞场的规划设计)中国移动电话开通后用户增多,已进行了扩容。中国联通已开通,中国电信电话装机已达400多门,小灵通也已投入运营。团结村兴发小学已修建投入使用。投资30多万元修建的12个村的村办公楼己投入使用,维修了珠市至青杠村的公路,青杠大桥正在改建,以那两段过沟路面已修好。投资30多万元解决了政府所在地的人饮问题。

抓好核桃村到石林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争取珠市到雉街公路开工建设,争取矿源片区两条村级公路建设,解决团结到矿源办事处公路路况差的问题,特别是矿源桥的改建问题,形成以212省道和妈姑到珠市、珠市到雉街的一纵一横贯穿、幅射村组的交通网络。加快农网改造进度,力争解决以那村青杠组和上寨村和平组用电问题,实现全乡组组通电。改建汞山小学,力争启动珠市民族中学的扩建.修建乡土管所。力争解决高原村饮水问题,组建供水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运作。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解决红星、光明两个村的饮水困难问题。不断实施的发展规划,日益使该乡面貌多彩

珠市彝族乡是赫章县的南工业园区的中心地带和贵州屋脊风景名胜区的前沿阵地,必须要有功能齐全,规划布局合理,环境整洁优雅的小城镇来支撑和服务。树立赫章南大门的形象。借地县实施国省道经济文化长廊之机,把珠市建设成为环境优雅,街道整洁,功能齐全的小城镇。近年来,该乡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全县的规划立项上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修通新街断桥和整平街面,搬迁农贸市场,设置停车场,整顿街面秩序。加大卫生管理力度,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脏乱差的现象。 

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还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向外引资教育卫生基础,共投资122万元,修建了四个片区中心小学,四个教学点的学校,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增加课桌凳1000余套。村村修建了卫生室,有效地改善了教学条件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2%,辍学率控制在2.5%;青壮年扫除文盲率为96.1%普九工作扎实开展,乡政府还建立教育奖励基资。全乡已有医务人员38名,其中乡医生11名,村医生27名,分别比1998年增加了5名和9名。

 “燃情珠市:品牌化发展是突破点

杨世聪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八七扶贫攻坚时,珠市有5335人的贫困人口,如今己有4489人脱贫。通过该乡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到2004年人均纯收入1280元,比一九九二年的460元,增长了64%,人均粮食326公斤,比一九九二年的197公斤,增长了40%,财政税收168.3万元,比一九九二年的34.5万元,增长了80%。然而,要使乡的发展真正寻找到不腐之源,还有一段漫长的过程。这之中,立足乡情、科学发展,贵州屋脊、天上石林、铁都彝乡便成为该乡实现品牌化发展的基石。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透过这些变化,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启示呢?作为毕节试验区的一块挑战贫困与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试金石,与 八七扶贫攻坚前期相比,珠市彝族乡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在接受本报关注毕节试验区特别栏目记者采访时,乡党委书记杨世聪、乡长陈跃东等乡的一班领导说,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他们得出的最大的也是初步的体会是:在珠市这样的高寒岩溶山区发展经济,挑战贫困,必须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转变观念,立足实际、依托资源、加快发展;开发扶贫要动真情、扶真贫、融入智慧,把科学发展作为立根之本。而要使珠市这样集生态、矿产、民族文化资源于一体的喀斯特山区真正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必须认识和坚持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结合山区石漠化现状、韭菜坪石林成功申报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下步的开发等问题,杨世聪认为,喀斯特带来的贫困是一块品牌,从现在起重新加以认识、经营好这块品牌,贫困的山区人民不仅有了战胜贫困的法宝,而且,观念一活天地宽,重新认识身边的资源,加以科学发展、智慧打造,用活资源,能够变石成金,贫困山区干部群众才会真正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邮箱:bjxy_yxyjy@163.com
校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电话:0857-8331312 邮编: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