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项目 | 重点学科 | 研究基地 | 博物馆 | 规章制度 | 下载 | 工作计划 | 办事指南 
近二十年来彝学研究述略
2012-09-14 00:00     (阅读:)

 

彝学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近20年,彝学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出彝学研究的勃勃生机。

一、社会历史与经济研究

方国瑜著《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版),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彝族史的专著,资料翔实,对于史料的考据甄别颇见著者之功力,对彝族的历史、经济的发展与演变都有深入的分析论证。《彝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按照时间发展顺序,阐述了彝族的历史概况,是彝族史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尤中著《中华民族发展史》(晨光出版社2007年版)、《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等系列著作中对于彝族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的论述,亦成为彝学研究的重要论著。马长寿著《彝族古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将汉文、彝文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有机结合,对彝族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有其独特的见地。陇贤君执笔的《中国彝族通史纲要》,首次记述了彝族从起源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易谋远著《彝族史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根据彝、汉文献以及调查资料,对彝族的族源、族称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翻译整理的大量彝族古籍文献为彝族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珍贵资料,其中《西南彝志》(一至十二卷)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较为全面地记载西南彝族历史。罗希吾戈、杨自荣等译《夷僰榷濮(六祖史诗)》(汉文、彝文对照)(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展示了彝族“六祖分支”的历史面貌。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物始纪略》(三集七卷)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彝族源流》(十六卷) (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1993年出版),张纯德所著《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杨风江译注《彝族氏族部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内容涉及彞族的族源、历史、宗教、哲学、风俗、地理等内容。

另外,魏治臻编《清实录彝族史料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徐铭编《清实录彝族史料辑要》(四川省民族研究所1983年),为后学研究彝族历史与经济提供了便于引证的资料。

李相兴《彝族与古濮人关系论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认为古“濮人”为形成现代彝族的主要源流之一。易谋远《论彝族起源的主源是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认为彝族起源于黄帝和炎帝,而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乃是彝族多元起源中的主源。朱文旭《夜郎为彝说》(《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4期)认为夜郎与彝族具有密切的关系,作者还在《僰为彝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中持僰为彝的观点。陇贤君《彝族起源及形成的再讨论》(《思想战线》1989年第1期),王正贤(《试论彝族古代氏族部落的形成》(《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等论文。论者根据可见的汉、彝文献及考古资料,与演变进行了严肃认真、科学严谨的探索。

还有一些论著专门论述彞族经济问题,比如,韦安多《凉山彝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论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经济和社会现状,以及如何发展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经济和社会的总体思路。马廷中《明清时期云贵地区彝族农业经济研究》(《师范学院学报》2003第1期)认为,明清时期是云南和贵州彝族地区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封建地主制经济逐步取代了封建领主制经济,由于明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与统治,彝族退居山区和半山区,不利于彝族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以来云贵地区彝族农业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近20年来关于彝族的历史与经济方面的论著较为丰富,其中,族源问题的探讨较为热烈,除了土著说外还有外来说,即东来说、南来说、北来说等等,其中以北来说较为普遍。土著说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西南土著说依据汉、彝文献资料,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今天的彝族。罗希吾戈在《试论彝族渊源》中持云南是彝族起源地的观点。东来说认为彝族来自古代战国时期的楚国。南来说认为彝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北来说认为彝族是从我国西北的氏羌系统中分化出来的,蒙默在《试论彝族的起源问题》(《思想战线》1980年第1期)中认为“彝族北来说应当是可以信从的”。彝族源于氐羌系统之观点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

二、文化研究

张建华主编《彝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系统地探析了彝族的文化生活。马学良等编著《彝族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对彝族文化亦有全面论述。张福著《彝族古代文化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广泛采撷历史文献及考古学材料,对彝族古代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论证和考释。左玉堂等编《毕摩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收录了何耀华、杨成志、陶学良等诸多学者的论文近60篇,论述了彝族文化的起源、内容和特征。刘尧汉主编《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等《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2003年)共计50部,作者们将实地调查材料与彝、汉文献和考古资料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白兴发著《彝族文化史》(云南民出版社2002年版)、师有福著《彝族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等书对彝族的文化、哲学、宗教、天文、历法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另外还有一些针对局部地区或单个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专著,如陶学良著《爨文化椎论》(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对爨文化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韦安多主编《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选编了林耀华、费孝通、韦安多等学者研究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的多篇论文。马林英著《彝族妇女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是第一本向读者系统介绍四川彝族妇女文化的专著。

王正贤《彝古代文化论》(《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一文,对彝族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类型、层次作了分析。张方玉《彝族的建筑文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分析了彝族的建筑文化的特色及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贾银忠《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从彝族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陶学良《彝族文化研究鸟瞰———兼谈毕摩文化》(《民族艺术研究》1994年第1期,巴莫阿依《试论彝族毕摩的传承和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余宏模《黔西北乌蒙山区向天坟与彝族传统文化》(《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等,从文化的不同研究视角,对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剖析,丰富了彝族文化研究的内容。

三、语言、文字研究

陈士林等编著《彝语简志》(1985年版),对彝语语音、语法、词汇及各地方彝语方言作了详尽的论述。黄建民著《彝文文字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对彝文的起源及性质等作了深入的探讨。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邮箱:bjxy_yxyjy@163.com
校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电话:0857-8331312 邮编: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