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贵州省有80多万彝族,主要分布于毕节和六盘水两市以及黔西南州。全省以彝族为主冠名的县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唯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现今分布于贵州的彝族,大多属古代武、乍、糯、恒、布、默“六祖分支”中的恒、布、默三支后裔。
恒(侯)支系在黔西北和川南、川西者,称:东恒扯勒家或古侯家;在滇东北者称:西恒乌蒙家;元代奢节夫人、明代奢香夫人、大屯土司庄园主(辛亥革命志士)余达甫(若瑔)、黄埔军校一期生杨伯瑶、贵州民族研究所余宏模老所长等古今名人,均为恒支系东恒扯勒氏后裔。恒部后裔,明末至今,已衍生出《百家姓》中的余、杨(白)、苏、李、禄(陆)、张等汉姓。
布(必)支系在安顺和毕节一带的,称:德布氏、布播勒或布巴兰家。在毕节市中西部一带的,称:德布氏、布乌撒或必俄索家。明代至今,已衍生出《百家姓》中的陆、安、黄、马、杨、李等汉姓。
默(闽)支系在贵州境内称德施氏、阿哲家或水西家。汉文史志称阿哲为济火,因助诸葛亮征南有功,受封罗甸国王,世长其土。从蜀汉建兴年至清康熙之世,阿哲后裔受历代王朝封号达六次,在贵州、水西独家世袭1474年至“改土归流”。明代至今,此家支已衍生出《百家姓》中的安、沙、潘、陇、卢、罗、龙、童等汉姓。
贵州彝族恒、布、默三支,既有共同的传统文化,也有各自的地域文化,可称之为“大同小异”。例如:同为宗亲,汉姓不同;汉姓相同,宗亲不同。
一个民族要在国内外民族之林站立起来,一定要“文化”作支撑,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标志。贵州彝族独特的远古文化、宗教信仰、天文历法、语言文字、风情习俗等文化标志,因过去受彝汉语文翻译沟通障碍和交通、通讯闭塞等诸多原因及条件制约,在视觉、听觉上,难以让族外的民众所见、所闻、所知晓。就是族内民众,也不是轻易能理解读懂自己的“文化”。
结 语
古人云: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笔者对贵州彝族文化的研究,算来有三十多年专业历程,加上病退后的十多年仍在不停地调查研究,对贵州彝族文化历然在目,朗然在心。年近古稀之际,特别对彝文化的“传承”感到“不容乐观”。例如:彝族语言关系到学习彝文的发音准确性,并与彝文构造的思维紧密关联,对彝家后生而言,找回丢失的母语,对“堪以告慰”祖先和“抢救传承”后代,至关重要。
人类文化从距今300万年发展至今,“糟粕”不断被抛弃,传承到现代的,均可称“精华”。因此,现代人对抢救传承幸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应有“刻不容缓”理念。
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贵州行·水西彝寨》节目摄制组一行,于2012年4月21日至4月30日邀我先后参与在大方风山彝蒙之乡和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录制节目时,笔者对彝文化传承怀着“生离死别”般忧伤,不顾“人微言轻”之虑,趁大方县委宣传部徐副部长、八十多岁的资深词作家阎肃老先生、著名指挥家滕矢初老师在场,面对主持人孟盛楠女士的提问,“语无伦次”地回答了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彝家老人们说:彝族传统文化,就是彝家汉子头上的天菩萨。其意思是说:彝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彝民族的灵魂所在。人世间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但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不留痕迹地过去。这次中国文艺贵州行,到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的故地,到水西神山下的彝寨,到百里杜鹃花丛中,辛苦采录了一些濒临消亡的影像资料,是真正下基层帮彝家做传承工作。我想:历史上留下来的哪怕只剩一丝一缕的文化精华,都应该抢救、传承、发展、弘扬。这样才能使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百花盛开,才能让五十六个民族之花,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返回之时完稿于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