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彝族的远古文化信息,主要储存在历代本民族中有文化自觉的人士脑海里,更主要的是用他们的文化自信之笔,储存在彝文古籍文献中。
《哎哺啥额》(西南彝志)《爨文丛刻》等彝文古籍记载说:哎哺之世,清浊二气混杂蒸腾于朦胧的宇宙中,经过不断交融、变异、升华,“清气浮为天,浊气凝成地”混沌初开。在日月、寒暑、风云、雨露等大自然的作用下,天地间产生了“会动有生命,有血又有气”的万物和最初的人类。彝族称这一原始时期为:哎哺时代。
“哎哺时代”的彝族先民们,在语言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居住在原始森林中的大树上“采果子充饥,饮雨露解渴”(汉文史志称:有巢氏时期)。
后来,在长期艰辛探索的先民中,有一位叫“哎奢耿诺左”的仁人,带头“捆柴点火把,吓跑了猛兽”。使先民们得以从树上下地觅食充饥;去有水的地方饮水解渴;到洞穴中遮雨避风;燃火取暖熟食(汉文史志称:燧人氏时期)。此时的“奢基奢莫氏”群体,“语音很悦耳,语意完备了”。之后,又有一位叫“哺哲普额克”的智士,带头设“记年树”和“记月石”,使先民们得以在时令季节变化中,适时撒播荞谷、 捕捉幼畜幼禽训养,用以补充食物(汉文史志称:炎帝神农氏时代)。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撮泰吉》(变人戏)就是对这一远古时代先民生活形态的生动表演。
漫长的“哎哺时代”的彝族先民们,在为生存繁衍而采撷、渔猎中,从云贵高原顺山势而下,逐渐向自然气候良好、野生物产丰富的四川盆地蔓延,在“尼兹洛姆”(今宜宾一带)“能沽洛姆”(今成都一带)经历了漫长的“尼能时代”。
彝族古代社会从上述哎哺、尼能时代发展进步到“实索时代”,由“实阿武”和“索买遮”率先“兴起了开亲嫁娶礼仪”(史学界称彝族的“实索氏”为蜀叟氏或蜀山氏)使先民们的社会生活,进入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度阶段。是时的彝族先民们,依照母系崇龙、父系尚虎之崇尚信仰意识,自称“卢鹿濮”(倮罗铺或陇噜铺或罗罗铺)即“龙虎氏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针对旧时代汉文史志中一直用“猓猡”、“罗鬼”、“爨蛮”等字词予以贬辱,与其自称和他称名目繁多等情况,统一称西南夷中崇尚龙虎之族群为:彝族)。
彝族社会从兴起父子连名制计算世系之后,从父系一世希姆遮(有希弭遮、孟赾、希慕哲、希米遮等同音异写)至三十二世武祖(慕阿苦)乍祖(慕阿切)糯祖(慕阿热)恒祖(慕阿卧)布祖(慕阿克)默祖(慕阿齐)“六祖分支”(实为分封),西南地区彝族社会,进入“宗法奴隶制”形态。
《哎哺啥额》(西南彝志)《爨文丛刻》这两部贵州古彝文巨著,前者原本,今珍藏北京民族文化宫;后者为已故中外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与已故大方彝文学者罗文笔先生,共同整理翻译,史无前例于公元1936年,由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所载内容,被学界称为:中国彝族的“百科全书”。彝族先民们,在为生存和发展而拼搏、思索的实践总结中,形成了独特的思路和行为方式,便成就了彝族独特的远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