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项目 | 重点学科 | 研究基地 | 博物馆 | 规章制度 | 下载 | 工作计划 | 办事指南 
论奢香精神
2012-09-14 00:00     (阅读:)

 

奢香,彝名舍兹,元末明初人,是十四世纪贵州西北部彝族“默部”第六十代陇赞阿期(霭翠)之妻。霭翠死后,奢香代替袭职,摄贵州宣慰使之职。奢香摄政后,正值明太祖朱元璋“经理南荒”,奢香帮助已取得政权的明王朝顺利进拔云南,促进了祖国统一。洪武十七年,明王朝封疆大吏马烨“素恶”奢香,视之为“鬼方蛮女”,借机“檄香对簿”,“裸香而笞其背”,欲激香反,思“尽灭诸罗”而“代之以流官”。在四下八部首领齐集香军门而欲报仇雪耻的危急关头,奢香看穿了马烨的恶毒用心,采取赴诉京师向朱元璋告状的办法,惩治了马烨,维护了一方安宁,并以偏桥(今贵州施秉县境)为中心修了两条驿道,沟通了朝野关系,促进了汉彝文化交流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她的这种顾全国家和民族的大局,为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精神,是一种崇高的“奢香精神”。

奢香精神是一种忠于国家、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洪武初年,奢香曾“相共夫输忠率士归附,贡马万匹”于明廷。洪武十四年霭翠死,奢香代夫袭职后,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兰、玉、沐英等从四川、湖南出兵,经贵州入云南“经理南荒”,讨伐元梁王巴匝剌瓦尔戊残余势力。此时,元蒙歼余势力勾结乌撒(今威宁)、乌蒙、东川、芒部(今镇雄)等彝族土著势力在黔西北境内内屯兵,力图阻止明军进滇,并多次发动叛乱。傅友德出兵乌撒,“大败其众,斩首三万余级,获马牛羊万计”。奢香审时度势,坚持不卷入割据西南、分裂国家统一的旋涡,而积极献粮通道,支持明军,并劝说乌撒、芒部土官认清形势,归附明廷。几千年来,彝族人民就有忠于国家、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远在三国蜀汉时期,贵州彝族部落首济火(亦称火济、济济火)就因自愿赞助武候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国王”授予“丹书铁卷”。元朝时期,由于土司制度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实行,彝族罗甸国王阿画,率土归附,被武宗授予“武略将军,顺元等处军民宣慰使,袭带原降虎符”,后又因平服云南秃坚、禄余先后发动的叛乱有功,加封龙虎大将军、罗殿候,卒赠济国公。这是奢香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基础渊源。

奢香精神,是顾全大局、反对战争,维护团结的和平思想。当明朝廷的封疆大吏马烨个人出于大汉族主义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借机檄香对薄,不分情由,命令壮士“裸香而笞其背,企图“辱香激变,俟其反而后加兵”镇压,欲废宣慰使后代之以流官,妄图挑起一场破坏民族团结的战争。马烨的暴行造成了彝族“四十八部诸罗,咸集香军门,戛颡愿效死力助其反”。在形势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奢香作为成熟的政治家,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冷静地思考了这一事件,集思广益,通过与水东女司刘淑贞(一作刘淑珠)人同商讨,择善而从,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她深明大义,不为所动,果断地抉择符合历史形势的正确对策,毅然向属下表明“反非吾愿”的态度,说明“且反则称得兵以临,我中歹计矣。我之所以报歹者,别有在也。”她明智地分析出了明王朝政局稳定,欲安定西南边疆的政局的形势,毅然亲自到京师向朱元璋告状,并以“刊山开驿传以供往来”为报答,求得朱元璋作出“何惜一人以安一方也”的果断决定,惩办了马烨,避免一场不得于国家统一大局的战争。从政治上解决了一场不利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危机。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深谋远虑的长远目光和宽广胸怀,体现出了酷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巩固了边疆政局的稳定。

奢香精神,是热爱民族、忍辱负重、为民请命的英雄气概。当马烨出于大汉族主义偏见欲以血腥镇压的方式达到统治彝族人民的目的时,奢香作为一名有势力有影响的彝族首领,她首先遭受到了马烨的袭击,乃至人身侮辱。当四十八部彝族首领“咸集香军门下”,发誓出兵报仇雪耻的时候,她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报仇雪恨,这必然引起一场流血的战争;一是忍辱负重,别谋良策。奢香不愿看到自己的民族中马烨的歹计而受到血腥镇压,更不愿看到本民族人民从此失去自主权而任人宰割。在这样的形势下她经过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果断地选择了后者。这并不是说奢香屈服于马烨的淫威,当马烨笞辱奢香时,奢香气愤之极,“折所服革带,誓以必报”,表现出了她面对暴虐而威武不屈的坚贞节操。但是,为了国家不致遭受分裂,为了民族团结,为了彝族人民不致遭受被称为“马阎王”的马烨的屠杀,她决定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荣辱,忍辱负重,赴诉京师。在她这首《回水西纪事》一诗中,可以看到她好含羞忍愤、为民请命时的心情:“羞藏心底见明君,闷坐雕鞍万里行。逾墙幸览三州美,遍地芳华聚金陵。陛见陈情感罪意,殊斥马督负皇恩。义过千兵将军倒,九驿连通天下情。”她最终从政治上打败了身为皇新国戚的马烨,全面洗清了从前马烨强加给她的羞辱,赢得了“所过有司,皆陈兵耀之”的殊荣。清人陈恩曾称赞她“古来英雄贵见机,成大功者忍诟讥”。表现出她大度从容,能屈能伸的英雄气概。奢捍的这种精神正是被鲁迅先生赞颂的“为民请命”、“舍生求法”的“中国的脊梁”。

奢香精神,是善于学习、兼收并蓄、积极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远见卓识。奢香到京师后,接触到了先进的汉族科学文化和生产技术。洪武十三年五月,她派儿子阿期陇弟(后赐姓安,名安的)到京城,求入太学学习。朱元璋谕国子监官“善为训教,俾有成就,庶不负远人慕学之心”。奢香本人就是一个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典范,她能够作汉文诗歌,还任用汉族知识份子任慕魁(相当于太师)办理奏章文书(《陈恩墓志》)。聘用汉儒作为教师在水西学校中任教。现在大方县境内仍有彭、韩、候、曾、李等姓人氏的先祖都曾在水西政权中任慕魁或在学校中任教。奢香还以交通为先导,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偏桥为中心修筑驿路,一条向北,经草塘(今贵州瓮安县境)到容山(今贵州湄潭县)到乌蒙(今云南昭通地区),并在水西境内内建立龙场九驿修筑水西十桥。两条驿路连通了湖南、四川、云南,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收到了“道大通而西南日益辟”的客观效益。奢香开驿道和向汉族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从此内地的文化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渐渐输入南方,彝族亦多得学习之”,从物质文化两个方面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展现了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挥洒巨擘勾勒宏图的豪迈气魄和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

奢香精神是忠于职守、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作为国家在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她对国家要忠于职守,“令子孙世世蕺罗夷不敢生事”,以一方的安定和维护国家统一为己任,不敢疏忽懈怠。她对本民族人民也负有促进民族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的重任,因此她以开辟驿路、沟通彝族文化的交流为己任,大大推动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当分裂主义分子马烨采取人身攻击的暴虐方式想激她反叛的时候,作为国家的生臣和民族的领袖,她置个人荣辱于度外,果断地把民族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放到一块来统筹考虑,牺牲了个人的荣誉而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奢香人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十四岁时同霭翠结婚,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霭翠死后代夫袭职,以其过人的政治智慧勤勉敬业,忠于职守,不辞辛劳,轰轰烈烈地干了一番大业,起到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其短短的35岁英年早逝,为维护一方的政治大局稳定和推动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奢香去世后,葬于大方县云龙山麓。《明史》、《明史记事本末》、《贵州通志》等正史和《黔记》、《炎徼纪闻》等野史以及《西南彝志》等彝文史籍都记述了她伟大的历史功绩。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经批准立碑石于墓前,上书“明顺德夫人、名垂竹帛……实千古伟人”。近世教育家黄齐生曾以“五族共和、缔造中华”为寓意写过话剧《奢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于1960年、1985年两次拨款修葺奢香墓。1988年又将奢香墓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重修了奢香墓并建成了奢香博物馆。1996年,在奢香厂里兴行了盛大的“奢香夫人逝世600周年纪念活动”。自明清以来,不但正史、野史充分肯定了奢香精神,文人墨客也统分结合颂扬奢香精神。“都督持威太自轻,翻令顺德据声名,君看九驿奢香路,岂直宜娘解困兵。”“际得承平遗事远,部人犹自说奢者”,“助汉一将军”、“君门万里献奇功,蜀道崎岖九驿通,不道蛮荒一苗女,居然巾帼丈夫雄”。“开辟功何伟,奢香驿平……娘子军谁帅,夫人绩独成。”“一统河山谁得似,元元千古颂奢香”。

我们今天重提奢香精神,是为了学习她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她反对祖国分裂、维护团结统一的崇高精神,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际,不忘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台独势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19962

参考文献:

1.《大定县志·水西安氏本末》。

2. 《贵州通志·土司志·二》。

3. 《明史》。

4. 《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5. 《大定县志·水西安氏本末》。

6. 《大定县志·水西安氏本末》。

7. 田汝成《炎的徼纪闻》。

8. 《大定县志·水西安氏本末》。

9. 《大定县志·水西安氏本末》。

10. 郭子章《黔记》。

11. 《大定县志·水西安氏本末》。

12. 鲁迅《且介亭杂文》。

13. 《明太祖实录》。

14. 《大定县志·水西安氏本末》。

15. 《西南彝志》卷八。

16.《西南彝志》卷八。

17. 《奢香夫人赞》,奢香博物馆,大方诗词楹联学会编。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邮箱:bjxy_yxyjy@163.com
校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电话:0857-8331312 邮编: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