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项目 | 重点学科 | 研究基地 | 博物馆 | 规章制度 | 下载 | 工作计划 | 办事指南 
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调查整理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2013-05-28 13:21     (阅读:)

    2013年5月25日下午3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整理和研究”第一子课题: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调查整理研讨会在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会议室召开,与会的专家有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王继超译审、马昌达副译审,《毕节日报》总编、高级记者张培立,毕节市委政策研究办公室陆有斌科长,毕节市委秘书科张开程科长。课题组与会人员有课题负责人:彝学研究院陈兴才副院长、王俊博士,人文学院马辉博士以及课题组成员:毕节学院发展规划处安静副处长、教育学院罗紫元、马鑫老师。

   

    首先,陈兴才副院长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子课题的相关情况,并就子课题需要咨询了解的问题向专家进行了通报说明。之后,马辉博士就课题术语“濒危”的界定及“黔西北”地域范围的划分向专家进行了具体咨询。

    王继超译审认为:从现阶段看,所有的彝文文献都属于濒危的范围,而黔西北的地域除了包括毕节市外,还包括六盘水市及安顺市的普定县及黔西南州的普安县和晴隆县等,这些地方历史上都是彝族聚居区,彝文文献留存的可能性较大。

    马昌达副译审认为:从学术的角度看,彝文文献中的黔西北范围广大得多,除了王继超译审所说的外,还应包括仁怀市与毕节毗邻的地方。马昌达副译审还认为,除了彝文文献钞本外,对彝族口述文化的记录整理也是很重要的,在收集、整理彝文文献的过程中也可对彝族口述文化进行收集整理。

    张培立总编认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必由之路,彝族文化具有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将彝族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化发展是彝族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

    陆有斌科长认为:文化传承必须要有一个支撑点,如何找准这个支撑点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关键,就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政府主导仍然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如何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和支持是很重要的。

    张开程科长赞同陆有斌科长的观点,并就毕节市已出台的有关文化传承及产业化政策进行了具体说明。陆有斌科长和张开程科长均郑重表态,将对课题的开展从政府的层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安静副处长对各位专家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就彝学研究在毕节学院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向各位专家进行了通报说明,并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向专家表态,将勤勤恳恳、踏实认真,以高标准的学术规范将课题做好。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邮箱:bjxy_yxyjy@163.com
校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电话:0857-8331312 邮编: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