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项目 | 重点学科 | 研究基地 | 博物馆 | 规章制度 | 下载 | 工作计划 | 办事指南 
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整理和研究》开题研讨会在贵阳举行
2012-11-07 16:12 撰稿/李月 摄影/马关卫    (阅读:)

11月2日上午,由我校承担的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整理和研究》开题研讨会在贵阳举行。

教育部社科司社科规划处处长何健莅临指导,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蔡中孚,中国社会科学院邹崇理教授,西南民族大学罗曲教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永祥教授,贵州省彝学会副会长、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姬异丹研究员,云南民族大学白兴发教授,贵州民族大学译审王子尧教授等7名评审专家出席研讨会。贵州省彝学会副会长、该课题首席专家、毕节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学立教授携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何建介绍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有关情况及开题要求并作总结

研讨会由罗曲教授主持。姬异丹代表学校致辞,何健介绍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有关情况及开题要求并作总结,张学立代表课题组向评审专家组汇报课题设计及研究计划。

罗曲教授主持会议

姬异丹在致辞中说,彝族是拥有成熟文字体系的少数民族,而毕节是彝族文字的发祥地,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优质彝文古籍,拥有世界上字数最多的单本彝文古籍、最长的彝文史书、最好的彝文碑刻。《毕节学院学报》设立的“彝学专栏”是全国高校学报中唯一一家专门发表彝学成果的学术平台,开展彝学研究工作,我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表示,我校将以此次课题研究为契机,继续加大对彝文古籍的收集、翻译、研究,扩大彝族博物馆的建设,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力度。

姬异丹书记致辞

何健在讲话中指出,该课题自申报到审批,一直受到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十分必要、意义重大。毕节学院要处理好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课题设计与学校自身学术发展的关系,重视对科研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认真分析和吸纳评审专家意见,发挥优势、搭建平台、优化项目,争取出学术精品,服务国家经济文化的建设。

听取张学立的汇报后,评审专家现场进行评议,针对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方法、亟需突破的重难点及子课题的设置等提出建议或意见,并就黔西北彝族钞本文献的抢救、开发、保护展开研讨。专家指出,此次开题报告准备充分、工作有力,项目的顺利完成将成为黔西北本土文化整理研究的一项丰功伟业,毕节学院这一社科研究上“后发”的研究机构,呈现出了“赶超”的态势。专家建议,课题组要处理好区域特点与民族共性的关系,调动校内外资源,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注重实地考察,积极研究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个案,将其经验应用到本课题。

首席专家张学立教授代表课题组向评审专家组汇报课题设计及研究计划

张学立向教育部对“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整理和研究”课题申报、实施过程的高度重视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将认真吸纳专家意见、优化课题设计、加强交流与研讨、提升课题组研究水平,竭力做好本项目的研究,用扎扎实实的成果,向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咨询参考和文化支持,将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毕节打造成彝族文化旅游区的战略决策落实到行动上,向教育部和社会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2011年以来,我校的彝学研究工作屡获佳绩,成果丰硕——顺利完成教育部、国家语委项目《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和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毕节彝族历史文化研究》结项;编纂的《彝文字典》(增订本)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已交出版社出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彝族卷》顺利完成并通过结题评审;申报的《彝族祭祀仪式变迁研究》获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研究》和《中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组研究——以大屯余达父(彝族)文学家族为例》两个项目获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贵州一组文学史》获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重大课题子课题立项;《水西文化考察报告》等多个项目获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立项。

与会专家发言

此次《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整理和研究》喜获教育部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是贵州省市、州高校的第一个,贵州省的第二个。项目设多个子课题,来自贵州省社科院、民族研究院、民族古籍办公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的多名专家及我校20余名研究人员参与,预计2015年12月结项。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邮箱:bjxy_yxyjy@163.com
校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电话:0857-8331312 邮编: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