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项目 | 重点学科 | 研究基地 | 博物馆 | 规章制度 | 下载 | 工作计划 | 办事指南 
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简述
2014-01-21 14:16 王明贵    (阅读:)

继第一届国际彝学研讨会1995年8月在比尔·盖茨的故乡美国西雅图市召开,第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1998年6月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市召开,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2000年9月在阿诗玛的故乡中国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召开,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2005年8月在毕摩的故乡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召开之后,2013年10月25日至27日,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在彝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西南民族大学召开。

一、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概况

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通过预先征集论文,遴选参会代表的方式,确定了62名参会代表。参加本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代表,10月25日在成都市文翰宾馆报到,26日、27日两个整天进行学术研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的外国学者,和来自北京、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凉山、成都地区各高校和四川省民委、中央民族语文编译局彝文室、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国际彝学研讨会。

贵州省提交论文出席会议的代表有贵州民族大学王子尧译审,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王明贵研究员,毕节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马辉博士。

26日上午,在参会领导和大会代表集体合影之后,举行了开幕式。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甘映平,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副校长沙马拉毅、副校长恩佳,西昌学院副院长曲木伍各,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托马斯•海贝勒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原住民研究中心主任迈克·詹姆斯·道森教授和法国著名彝学专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魏明德教授,日本独协大学国际教养部副教授松冈格博士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沙马拉毅教授主持。

罗布江村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 “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举办,既为彝学界的专家学者搭建一个充分研讨、交流的学术平台,有力地助推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提升彝学学科的建设水平,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彝学研究人才,为促进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李永祥研究员宣读了第一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发起者、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克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民族学部斯蒂文·郝瑞教授的致辞。第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主办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托马斯•海贝勒教授也发表致辞。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主任木乃热哈教授介绍了第三届、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情况。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蔡富莲教授宣读了来自国内有关单位及专家学者发来的贺电、贺信。

二、第五届彝学研讨会学术研讨情况

(一)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主题与论坛设置

本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主题是“传承·转型·发展”,设一个主会场三个分论坛,即“语言文学论坛”、“人类学民族学论坛”、“宗教与历史文化论坛”,分别就“彝族文化接触与文化流散研究”、“彝族双语或多语高等教育研究”、“彝族天文、宗教、哲学、医药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交流。会议共收到论文80多篇,遴选、安排62位专家交流发言。

26日上午,在邱富元博士的主持下,播放了斯蒂文·郝瑞教授的《彝学为社会上和历史上的学科:一个人类学者的观点》的视频。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罗庆春教授和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托马斯· 海贝勒教授分别作了《论彝族当代文学的地域使命》和《在环境治理方面汉族“文明者”与彝族“非文明者”的争论:四川凉山自治州的一个案例研究》的大会主题发言。

(二)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发表的论文

本届彝学研讨会的学术研讨方式,采用专家发表论文主要新内容与新方法之后,均指定一名同行专家对每一位专家发表的论文进行专门评议,然后与会专家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由会议主持人进行小结。

为便于同行专家了解各个论文作者的学术观点、学术创新,会议主办方在会前和会议期间,以电子文档形式和纸质文件形式分别发送了所有入选论文的中文、英文内容提要。会议还提供了王菊博士的《近二十年彝学研究大事记》作为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

1.语言文学论坛

该论坛分别由王昌富、木乃热哈、普忠良、纳张元、苏连科、马锦卫主持。在论坛上发表论文的专家有:木乃热哈《彝族宰牲动词使用变化分析》,王昌富《用古彝文破译“三星堆刻符”》,马锦卫《彝文字符文化内涵考释》,吉金光《追慕与呼唤——阿库乌雾母语诗歌〈招魂〉评论》,莫色木加《阿库乌雾诗集〈哥伦比亚河的召唤〉的后殖民解读》,松冈格《彝族〈生育经〉初探》,王秀英《凉山彝语禁忌语研究》,拉马兹沃《彝族濒危语言的研究与保护——以昆明撒慕都话为例》,苏连科《彝语形容词的形态及其语法和功能》,潘正云、潘正明、王春英《凉山彝语亲属关系词与亲属称谓词》,杨义杰、曲比阿果《彝文古籍文献现状与抢救保护研究》,王子尧《抢救保护研究中国濒危彝文文献古籍的学术学科价值》,纳张元《从彝族创世史诗中的集体记忆看其族群构建》,马辉《彝语派生动词构词法研究》,普驰达岭、杨翠英《云南彝文典籍〈乍部叙谱书〉考释》,王成平《彝文信息技术的开发实践与彝语文现代化信息化的探索研究》,沙友富《彝族神话人物“支格阿鲁”形象之我析》,打西阿且《从尔比看凉山彝族的生死观》,阿牛木支《论凉山彝族克智在彝族民俗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潘英《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彝语诗歌翻译研究》(只提供论文不作报告)。

2.人类学民族学论坛

该论坛分别由托马斯·海贝勒、李永祥、马尔子、马林英、安恩·马克思魏尔·希尔、嘉日姆几主持。发表论文的专家有:米克·多森“The Yawuru Native Title Settlement and the Future”,罗布合机《浅谈大桥水库与桉树对安宁河流域水流的影响》,巴且日火《发展环境中少数人的权利——以凉山州美姑县井叶特西乡特西村个案为例》,安恩·马克思魏尔·希尔《劳动力迁移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嘉日姆几《社会结构及其想象的历史参与——理解社会结构的凉山经验》,刘嘉颖《“都则”仪式化:彝族亲缘关系之记忆与再创》,郑成军《当代云南小凉山彝族社会结构变迁研究》,沙玛拉毅、曲比阿果《人类学视野下的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美姑依洛尔合村为例》,李永祥《彝族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马林英《被打破的活动空间——以性别视角探讨凉山彝族村落与家庭格局特征》,依乌《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彝族口弦音乐》,梁准、魏明德的纪录片《嬉戏与哀悼:中国西南西区的仪式》,马尔子《凉山彝区水电开发与移民权益保护》,秦艳《彝族口传文献中有关习惯法内容的研究》,王明贵、王小丰《人类学视阈下高等院校的彝学学科建设》,李剑《法律经济学视角下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罗亚萍《凉山彝族自发移民村的经济与社会——以盐源县“大水塘”为例》,蔡波《凉山彝族中“独立白彝”形成背景探析》,马富英《当代彝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只提供论文不做报告),张泽洪《从〈指路经〉看中国西南彝族的迁徙》(只提供论文不做报告)。

3.宗教与历史文化论坛

该论坛分别由白兴发、魏明德、王菊、贾银忠、沙玛打各、蔡富莲主持。发表论文的专家有:乌尼乌且、罗曲《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的禁忌》,魏明德、蒋燕《凉山彝族宗教:传统、变迁与认同》,沙马打各、阿牛木支《凉山彝族民间文化资源现状与发展的思考》,蔡华、张可佳《宗教在彝族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功能和影响》,罗曲《明曹学亻全〈蜀中名胜记〉中与彝族先民有关的竹(夜郎)的文化信息》,贾银忠《彝族传统歌舞蕴含的养生健身功能》,徐秋平《彝族传统宗教与日本古神道之灵魂观比较研究》,白兴发《民族文化及其实践——以彝族为例》,Glynnis Anne Buckley:“The Changinglandscapes of Ethisopian Higher Priests and YIzu Bimo”,邱忠文、卢志发、沙永前《浅议彝族姓氏文化》,蔡富莲《凉山彝族毕摩文献〈虐责哈姆尼〉与彝族对瘟疫的认识》,王菊《凉山彝区文化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浅论》,摩瑟磁火《论凉山彝族毕摩口承经的抢救与保护》,钟仕民、尹丽娟《彝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以楚雄州永仁县直苴村的彝族刺绣为例》,杨震宇《关于古彝天文认识》,老板萨龙《用彝族毕摩文化解读三星堆青铜神坛》,阿呷热哈莫《彝族教育的现代性后果及教育现代化的新阐释》,沙建华《文化适应理论视角下的彝族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研究》,吴桃、吉木哈学《试论彝族制度的文化》,杨彦《论彝族漆器文化和毕摩文化面临的威胁和对策》(只提供论文不做报告)。

(三)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特色

1.彝族语言和文学研究仍然是一大重点

本次研讨会提交、遴选在大会上发表的论文,对彝族语言、文学的研究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别是对彝语北部方言区语言、文学的研究成为一个重点。这些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是用彝文破译三星堆文化紧跟了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文学研究既有传统彝文古籍文学的研究,也有对当代彝族作家文学特别是母语文学的研究。

2.人类学民族学逐渐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向

对彝族地区灾害的防范、少数人权益的维护、水库建设带来问题的防治等应用研究,特别是国外学者对彝族当代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其他问题的研究,反映了国内外专家对彝区发展的关注,是学术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国内外研究逐步接轨的趋势,这成为本次学术研讨的亮点,也引领了今后彝学研究的新方向。

3.以人文社科研究为主转向关注自然科学研究

从传统彝文典籍、彝族传统歌舞等彝族传统文化中,总结和发现彝族对瘟疫的认识、健身养生功能的开发、天文知识的总结等,是本次研讨会的又一转向,体现出了彝族古籍特别是传统知识中的科学内涵正在被人们发现,其巨大的价值正在等待开发和利用,地方知识、传统知识的宝库已经逐步开启了神秘的大门。

4.研究文本从传统文字形式到与影视形式并重

这次研讨会上提供的影视形式文本虽然不多,但是体现了影像形式等方式的彝学研究的转向从第四届国际彝学研究会上出现之后,得到了不断的接续。

5.彝学研究队伍进一步专业化和年轻化

这次学术研讨会论文作者,基本上是专业研究人员,其中有不少是博士研究生,是年轻的专业研究后备队伍,反映出彝学研究前景乐观。

6.路径选择重新回归学术

国际彝学研讨会从第一届、第二届的纯粹学术研讨,到第三届、第四届政府与学界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到第五届重新回归大学举办学术研讨会,国际彝学研讨会完成了一个向学术回归的轮回。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会议规模压缩,会议经费问题等因素的制约,一些顶尖的国际、国内彝学专家没有出席会议,不少彝学研究的新秀也未能参加。加上这次学术会没有与火把节、十月彝族年等彝族传统节日相结合,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规模远远小于第三届、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

三、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主要成果

(一)进一步把彝学推向国际化专业化

彝学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在历史上,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列出《西南夷列传》开始,彝族之外研究彝族正式从史书上发端。而近代外国人进入彝区,从而把彝族研究带向国外。而真正以学术会议的形式把彝学研究国际化,应该从1995年开始。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是一次继续彝学国际化的学术会。

同时,彝学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从1998年开始招收彝文专门研究人才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开始,到今年西南民族大学开始招收“彝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科代号:0304Z2),和本次彝学会上大量硕士、博士生参加会议,也体现了彝学研究的进一步专业化。

(二)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化及其应用转型

这是本次大会主题的内涵,也是本次学术会的目的之一,并在会上取得了成功。理论研究的深化在语言的研究上体现得尤其突出,而应用转型在彝族传统疾病认识、灾害防治、权益维护、发展路径选择等方面都有成果,足资提供给政策决策的参考、应用。

(三)推动以历史文化为重心的研究进一步向以发展为重心的研究转向

历史文化研究历来是彝学研究的重心,但是在第三届、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上,发展研究作为一个重心逐渐突显出来,这两届彝学研讨会的发展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和对策研究。而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关于发展的研究则更加注重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的相结合,重视理论对发展实践的指导和校正,具有更多的理论思考,也对更长时期的对策进行研究和探索。

(四)重视彝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

这次提交的3篇论文对高等教育中的彝族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包括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彝族大学生的学习研究,是对当下彝族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不同视角的探索,既有系统的探讨也有个案的分析,对促进高等院校的彝学学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五)人类学研究方法优势逐渐突显

这次国际彝学研讨会研究方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人类学方法的优势逐渐突显,特别是田野作业,个案研究,跨文化视角,文化解释,人类学应用研究等,进一步体现了彝学研究与国际人类学研究的接轨,也是彝学研究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作者系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多篇。)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邮箱:bjxy_yxyjy@163.com
校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电话:0857-8331312 邮编: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