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项目 | 重点学科 | 研究基地 | 博物馆 | 规章制度 | 下载 | 工作计划 | 办事指南 
简单的做人 自然的写诗
2014-06-23 09:45 王国清(彝族)    (阅读:)

我开始诗歌涂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写作于我,是件停停写写、断断续续的事儿,属纯粹的业余和草根写作。我之所以写诗,是想找到一种倾吐心事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诗歌。想以诗歌为载体,吸一口纯朴的民风,去聆听时代的自然的呼吸;尽可能的去收录一些对身边事物乃至对民族的印记,试着去寻找自己应有的精神归宿。我坚信,我以及我们的血脉中需要根植一种叫做诗歌的元素,并想通过借助语言和想象,对自己乃至对事物或深或浅的进行静默而直接的心灵对话,以此随时对灵的救赎及洗礼。用文字去触摸内心,直达生活本身,用爱去关注民生,渴望至善至美,返璞归真。我恪守一条诺言:简单的做人,自然的写诗!想通过写诗,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找回自己心灵的家园。

我深知,写诗不能带给我物质上的收益,不能用来养家糊口或慰劳肚皮,不能给我的名字和身份增加多少光环,更不能评职称、不能带去面试,也不能作为升迁的依据或者理由,但我也从来没有把写诗作为一项谋生的或增加收入的门路来对待,我写诗,仅仅是因为有话要说,有话想说。只想栖息在祖国西南的西南,摆正对待诗歌的态度,尽情诗歌大凉山诗歌我们自身;只想与诗歌共呼吸,与诗歌一同成长,仅此而已。我看见,无论那些美好的还是丑陋的,无论是阳光的还是黑暗的;无论是生活在高层的还是生活在低层的,它们都以难以想象的生命力和各种理由存在着,而我却想努力用我笨拙的手笔去呈现一些点滴,去表达一些想法。倘若现在我称其为诗歌的这些作品,能有那么几首,或仅此一首,能引起你哪怕是一丁点的共鸣,这将是我莫大的荣幸和最大的快慰,也为这次策划出版这本诗集似乎带去了点意义。

我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富有诗意的大凉山,长年生活在彝语标准音地,那些似乎有灵的山山水水和我如诗的母语,还有我那史诗般长长的古彝文,自古都以诗歌的形式口传或记载而来,我无疑从小深受其熏陶,这一切都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来源。我时常努力坚持一种抒写的状态,虽有时也莫名的认为这纯属在浪费时光。我无所谓人世间还有那么一些也在对着我以及我们的背影,指指点点我们的生活,这我也很理解,只是这不大可能可以左右我的想法,至少目前我还能把握,还能把握在有限的生命里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笔耕不辍播种快乐,是我的追求,审视自我回到自我,是我的初衷。在当今物欲横流忙于奔波或是生计的时候,我也除了忙于奔波和生计以外,我庆幸,我在写作,我还在写作,并深深爱上诗歌。我坚守和歌唱内心中温暖的火塘,变迁中的老屋、山路,关注中的民生,认知中的走向以及高山的风等,想不断借鉴祖先的智慧之光,去照亮自己的心灵,这一切都决定了我多数诗歌的表述风格和对象。

在用金钱裹挟欲望的粗俗的氛围里,我时常认为,我以及我们一些还在坚持写点诗、说点诗,偶尔出点诗集,那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我不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还要这样做。现在,就让作品去说话,毕竟诗歌是写出来的;就让读者去评说,毕竟解释权在读者的手中。这次所整理出版的诗集,是我诗歌旅程中的第一本用汉语表述的诗集,诗集的内容大致分了三辑,依次为:穿过刻满母语的广场、听呼吸的声音、高山的杨柳长在风中。收录的是我从1992年到2010年期间的一部分作品。

感谢给我写作动力的博客和网上对我诗歌厚爱的博友!谢谢你们!还有我所接触到的《中国诗歌》《星星》《绿风》等诗刊,以及《民族文学》《凉山文学》《凉山日报》《彝族人网》的编辑老师和吉狄马加、倮伍拉且、罗庆春、晓夫、丁长河、叶梅、普驰达岭、海讯、阿牛木支、发星老师等等。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邮箱:bjxy_yxyjy@163.com
校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电话:0857-8331312 邮编: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