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在他年届82岁高龄,退休已经27年之际。出版了《陈英彝学研究文集》,集中收录了他从事彝学研究的文章34篇,这是他继出版了《文丝刻》等5部著作之后的第6部著作。这本20万字的文集集中了他从事彝学研究近30年的学术成果。多数篇章反映出他作为一个专家一针见血的真知灼见和熠熠闪光的思想光辉。他的研究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第一,致力于彝文“书同文”的研究与实践,贡献巨大。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今流传在滇、川、黔地区的彝文并不统一。四川通用的彝文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试验后报经国务院批准的819个通用字,加上一些辅助用字也才1200来个,而且成了拼音文字的性质。而云南、贵州所用彝文是古彝文体系,认识这些彝文可以识读彝文古藉,其表意性质十分突出,属表意文字。并且在写法上四川彝文与滇黔彝文也不同,好比滇黔彝文是一只横放的蜡烛,而四川彝文却把这只蜡烛树立起来了。这就造成了一个民族有两种文字的现象。陈老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两种文字同出一源,根据彝文本身固有的超方言的功能,应该将彝文进行“书同文”的统一。这也是数百万彝族同胞的共同心愿。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通过滇川黔桂四省区共同协作的形式开始了彝文“书同文”工作,陈老就是这项工作的旗手。他主持合编了《简明彝汉字典》(贵州本),并担任滇川黔桂《彝文字集》的业务主编,坐镇昆明多年。最终编纂出版了通用《彝文字典》。出书时,陈老欣喜地专门函告了我,我立即邮购了两部,这是一巨册沉甸甸的学术巨著啊!由云、贵、川三省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凝结了陈老近20年的心血,也汇集了四省区彝文专家的辛勤汗水。接着,他还带领同仁整理出2600多字的超方言通用《彝文字典》光碟版。有了这部通用《彝文字典》及其光碟版,四省区彝文“书同文”的车轮终于启动了。陈老为此而作出的巨大贡献在彝学界是声目共睹的。
第二,致力于彝汉文同源研究,成就卓著。 对古彝文的研究和彝汉文同源研究是陈老的学术长项。他选出1942个彝文与汉文进行深入研究对比得出结果:其中彝、汉语文读音、意义相同或相近者315字,占16.13%。在这当中,名词、代词、数词1的字。占总数的46%;动词119字,占总数的38%;形容词、副词、连词、语气词50字。占总数的16%。他的这项成果发表后,影响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易谋远教授在其68万字的巨著《彝族史要》中对这项成果全部进行了录用。他用彝文识读古陶文取得很大的突破性成果:①西安半坡刻划符号陶文共计50个,其中22个可作彝文辩识,占总字数的44%。②威宁中水陶文共计13个,有8个可作彝文辩识,占总字数的61.5%。③盘县普古陶文计有42字,有23字可作彝文辩识,占总数的54.7%。半坡陶文是古文字学大师郭沫若等人都无法用古汉字全面进行释读的。陈老的这一成果其学术价值之高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第三。致力于彝文古籍的教学、翻译和研究成绩显著。 陈老1977年从大方一中退休后即应聘到毕节着手恢复地区彝文翻译组的工作,1980年应聘到中央民族学院任教,1985年应聘到贵州民族学院参加开办民语系,耄耋之年又应聘担任毕节学院(筹)彝文古籍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不但教授给学生以彝学专业知识。还从未停止过对彝文古籍的翻译和研究。合作翻译、修订了《西南彝志选》《宇宙人文论》(吐鲁立咪)、
《爨文丛刊》(增订本)、《彝族创世志》等4部8卷,审定了《红白杜鹃花》,主编了2部彝文字典。还发表了彝文格律诗20余首。论文30多篇。其中《蕴藏中华远古文明的另一宝库——彝文古籍》等2篇被分别选人《世界学术文库》、《中国当代思想宝库》等书。
第四。以古彝文为门径深入研究彝族古代文化。并对彝汉文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对此,为他的文集作序的《求是》杂志总编、著名彝族哲学家王天玺教授概括为以下五点:1、论证彝族先民古夷人部族对中华历史文化所作的贡献;2、论证彝族先民用发展变化观点认识天、地、人和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变”哲学;3、发掘彝汉古语中有20%左右的同源词;4、揭示彝汉文古籍对远古人、事、时、地、物的记载有相同、相通、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之点,而最古老、原始和文化内涵,即中华远古文明的老根子,却留存于彝文古籍记载中。5、提出对各地彝文古籍进行深层次研究实现“书同文”的倡议并具体实践。这个概括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同时,陈英老还对彝文古籍进行“锤炼”使之迸发出八朵“彝。族科技史上的火花”:首创文字、发明天文历算、创制彝族八卦、总结彝族医药学、冶炼铜铁与制盐、发明葫芦飞雷、创制笮桥、耕田邑聚善畜牧。这些“火花”有的并非彝族首创,但反映了彝族古代文明的进程,不大为外界所知晓。
第五,陈老还是第一个提出彝学学科建设的人。 他把彝学初步分类为11个学科,即:彝族。历史学,彝族古地名学,彝族文字学,彝族语言学,彝族文学,彝族音乐、舞蹈、艺术,彝族古代哲学,彝族宗教、礼俗,彝族天文、历算,彝族农、牧学,彝族医学。他还提出了“梳辫子”、“四结合”等进行彝学学科建设的6条方法、道路,首开彝学学科建设之门径。
陈老早年从事中学教育,退休后潜心钻研彝文古籍,并从事大学教育,成果丰硕,贡献巨大,闻名海内外。观其一生的贡献,可谓是晚晖更比早霞红。直至耄耋之年,仍然奉行学人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身体康健,思维敏捷,为我们树了—个终身学习、终身奉献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