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项目 | 重点学科 | 研究基地 | 博物馆 | 规章制度 | 下载 | 工作计划 | 办事指南 
在人生的第二层楼上——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王明贵
2014-10-09 08:08 来源:《毕节日报》2014-10-08 (2)版 作者:毕节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阅读:)

2014年7月3日至5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的中国彝学研究发展规划会上,该校教授马锦卫博士说:“在彝学研究领域,‘贵州三王’是很出名的,他们的成果影响很大。”这“贵州三王”之一,就是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王明贵研究员。

就在这次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手里都发了一本该校王菊博士的专著《主体转型与学术拓展——彝学研究六十年》,全书共六章中有王明贵的专门一章《彝族诗学的总结和实践:王明贵的彝学研究》。有人问作者:“国内外有很多著名彝学家,为什么他们都没有入书,而单单写王明贵的一章?”王菊解释说,因为王明贵既懂彝语也懂彝文,有翻译著作汉译散文版《彝族源流》出版。有专著《彝族三段诗研究》等多部出版,《彝族三段诗研究》是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的必读书;他还发表了几十篇论文,成果经常获奖,有很大影响。有文学作品,已经出版了两本诗集。彝学界在三个方面都有贡献的只有王明贵一个人,所以专门写一章。

王明贵曾经说过,有个哲学家比喻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普通民众生活的区域,第二层是从事文化艺术与科学研究者的乐园,第三层是为全人类思考和奋斗的伟大人物的领地。他说自己是在人生的第二层楼上。这确实反映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曾经在乡里、县里和地直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二十多年。但是,他却放弃了被世人羡慕的公务员身份和领导岗位,改行去了大学从事科研。按照毕节市社科联原副主席李虹的说法,他于2011年调任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后,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2012年直接破格评上研究员;2012年到2013年两年之内争取到三个省级基地和一个省级创新团队,拿下了两个国家课题、四个省部级课题及多个厅级课题,参与组织拿下了一个教育部重大课题;其中两个国家课题在毕节市都是“第一个”。这些成就迅速使毕节学院成为“中国彝学研究的重镇”。他2013年斩获了三个省级奖项,2014年进入贵州省第七批省管专家建议人选。

王明贵与王继超译审合著的《水西简史》一书影响很大。这是毕节市第一部带有通史性质的史书,理清了彝族领袖妥阿哲从蜀汉建兴三年受封罗甸国王建立罗甸国,开始了水西阿哲家族政权的世袭统治,直到清朝康熙三十七年水西宣慰使安胜祖乏嗣停袭总共1474年的历史,介绍了号称“没有千年皇帝,却有千年土司”的世界政权世袭史上的一大奇观。该书第一版出版后不到半年就被抢购一空,下半年接着出了第二版,荣获贵州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在最近出版的89万字的《奥吉戈卡彝学研究》一书的附录中,除了公布他的已经出版的15部著作和正在出版中的4部著作目录外,还公布了他组织的《毕节学院学术文库——彝学丛书》一共三辑的目录。这些成果的作者全部是毕节市内特别是毕节学院彝学研究团队的专兼职研究员。但是,他组建的彝学研究团队,还有国内30多位著名的彝学专家

王明贵的研究成果是紧紧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大业的。在慕俄格古城文化规划中,在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拍摄的资料收集与民俗顾问工作中,在传统彝文开发利用中,在《中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贵州省彝族文化产业走廊“一带五城两翼拓展”的战略规划中,在那威洛姆古城建设中,在象祠的建设过程中,在彝族原生态歌舞展演中,都有他的参与和贡献。他组织建设的毕节学院彝族文化博物馆,收集了不少彝文古籍和文物实物,是来毕节的专家和学者点名要参观的特色文化场馆之一。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邮箱:bjxy_yxyjy@163.com
校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 电话:0857-8331312 邮编: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