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办公室主任
杨小明一行到我院调研
2022年3月24日,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办公室主任杨小明,办公室梁亮、杨通才、徐娇一行,就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到我校进行调研。杨小明主任一行先后到彝族文化博物馆(一期)、彝风系列产品开发陈列室、古籍收藏室等进行实地调查,在乌蒙书画院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彝学研究院王明贵院长、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罗京平陪同调查,王明贵汇报了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和我校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及今后工作的设想。彝学研究院全体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杨小明指出:民族古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和研究重点,加强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抓好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特别是要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工作。
杨小明强调:我省民族工作“十四五”规划的一大重点,是全省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办公室拟加大投入,根据全省少数民族古籍普查获得的20000多条数据,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全省少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分6个板块建立大数据库,提供给专家学者和全社会研究利用,为乡村振兴和贵州省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要围绕中央部署和国家需要,先提出研究课题思路,再落实项目申报,上下结合落实经费,完成研究。民族古籍整理、翻译、研究成果,可以列为丛书,省里给予资助出版。也可联合出版社,协作申报国家出版资助。与会专家学者提出的好思路,如开设线上课堂等,可以拟出方案,向委领导报告,研究落实。
梁亮、杨通才等就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平台建设的重点,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协议的修订等提出指导意见。
2012年9月,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毕节学院(今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我校挂牌建立“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签订合作协议。10年来,在省民宗委、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办公室的支持下,基地建设取得亮眼的成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个,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个,中央民族文字出版基金项目3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个,基地项目、省社科项目、厅级项目10多个,整理出版古籍《韪书丛考》《彝族卢比精选译注》等和著作多部,发表论文20多篇,开发古籍整理用贵州传统彝文输入法软件1个,字符集1个,传统彝文图像识别软件1个。
(文:王明贵;图:王明贵,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