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态工程学院始于1984年成立的农村职业中学师资系,2005年更名为环境与生命科学系,2011年更名为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014年根据学校转型发展规划更名为生态工程学院。
【师资队伍】生态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教授、正高级实验师13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5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教师中50岁以上15人,40至49岁21人,40岁以下20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中有贵州省教学金师1人、贵州省优秀教师1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5人,贵州省省级科技特派员6人,毕节市市管专家4人。教师中担任贵州省植物学会、贵州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贵州省地理学会等各级各类学会理事5人(次),11人(次)为西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硕士生导师。
【人才培养】学院目前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生物科学、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工程5个本科专业,在校生学生935名。“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均为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贵州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为校级转型试点专业。学院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五年来,毕业生考取兰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159人,学生主持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20余项,在各级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中获奖励4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
【教学科研】学院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总遵循、总纲领、总指针,瞄准贵州“四区一高地”主定位,聚焦毕节试验区“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主题开展科学研究,助力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通过承担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乌蒙山区菌物资源普查及创新利用、贵州省大宗食用菌菌种选育及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六盘水市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等项目,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近5年来,学院获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2项,经费2750余万元(含横向项目经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6篇,其中SCI、EI检索22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获授权软件著作权28项。教师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毕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科建设】“生态学”现为贵州省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贵州省重点学科。学院建有“贵州省典型高原湿地保护与修复”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教育厅“黔西北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基地,贵州省教育厅“喀斯特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保育与利用”、“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创新”创新人才团队,“生态学”、“毕节市六冲河流域生物保护与生态修复”2个毕节市人才团队。
【实践条件】学院建有环境生态实验室、互动显微镜室、植物学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理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室、土壤地理学实验室、遥感规划中心等实验教学场地,实验用房面积3200平方米,用房80余间,仪器设备总值1100余万元。与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雍大坪箐国家湿地公园、贵州省湿地保护中心及毕节市第一中学、毕节市民族中学、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等共同建立专业教学和教育实习实践基地 22个,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和科研需求。
(以上数据截止2024年5月17日)
版权所有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态工程学院 COPYRIGHT 2022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1号
邮编:551700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