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何国忠研究员继2012年2月24日参加毕节试验区精神高地建设座谈会后,又于2012年3月8日再次参加毕节市社科理论界“构筑毕节试验区精神高地”第二次座谈会,并作了题为《践行试验区新精神 构筑试验区精神高地》的发言,毕节日报也进行了专栏特别报道。
何国忠研究员认为,1942年5月28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讲话》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因此,在讨论精神高地构建之初,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否已经有了改造?是否已经有了变化?如果自我本身都没有精神高地构建的思想准备、改造和变化,那精神高地的构建将和毛泽东所说的一样,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
然后,我们要明确构建精神高地的宗旨除了达到提高自己,为争先创优做表率、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外,更主要的是带领全市人民实现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其指导思想是为了加快试验区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用好毕节试验区的政治红牌和经济金牌,必须凝聚试验区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塑造毕节试验区新的精神高地。精神高地构建的内涵应是“探索、务实、包容、同心、奋进”十个字。探索是“试验区精神”的特征;务实是“试验区精神”的核心。同心是“试验区精神”的精髓。包容是“试验区精神”的灵魂。奋进是“试验区精神”的本质。
总之,“试验区精神高地”的构建既是一个有机整体,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扎实、客观、稳定地搞好“试验区精神高地”构建的宣传和实践活动,使“试验区精神高地”构建家喻户晓、人人践行。
(毕节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