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致辞 |
研究院使命 |
研究院简介 |
研究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大事记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简介 |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策划,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唯一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试验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是毕节试验区唯一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是以毕节试验区为研究主题的研究机构,是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一、研究院基本情况 毕节试验区研究院是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机构,2007年11月批准为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2月24日揭牌)。2010年10月通过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评估,现设有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部、自然科学部等管理机构。研究院现有研究人员30人,其中教授9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8人,讲师2人,助教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6人。2004年以来,研究院获得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地厅级项目13项;研究人员已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4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7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二、指导思想与定位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毕节试验区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开展研究活动,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类似毕节的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研究院将充分利用毕节试验区的独特优势,在上级有关部门和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下,融合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搭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和自然科学研究者联合攻关的平台,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援,并且促进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 (二)具体目标 1、在科学研究方面,凸显本研究院的优势和特色,对毕节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深化“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三大主题,为地方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2、毕节试验区发展对策研究方向,按照把毕节试验区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试验田”的要求,围绕毕节试验区创立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历程及重要成果、改革试验的基本经验、改革试验发展的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及未来的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研究。 3、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研究方向,拟对毕节试验区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机理、治理机制进行研究,从理论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实践上进行小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为大规模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和石漠化治理做好前期示范。 4、毕节试验区彝族文化与教育研究方向,拟对毕节试验区彝族文化与教育进行研究,挖掘试验区的文化教育资源,探索在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教育、生态的和谐发展。 5、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知识创新机制和自我发展能力,基地中的专兼职人员打破终身制,建立聘任制,形成“带课题和经费进研究基地,完成课题后出研究基地”的人员流动机制,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开拓科研领域,力争每年每个研究方向都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省级科研项目1-2个;每个研究方向每年争取出版1本著作,发表论文7篇。 6、在专业队伍建设上,提高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扩大研究队伍,到2015年发展为20-30人,增加教授、博士和硕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 7、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汇聚毕节试验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涵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切实加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突出学术成就和良好学风的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结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新建院校实际,努力形成一批硕士导师,为今后学院申请硕士学位授权点提供必要支撑。 8、在学科点人才培养方面,举办报告会、讨论会和讲座等学术活动,协助各系培养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并为建立硕士点积极创造条件。 9、在管理上,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本研究院各项工作的良性运作。认真办好《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的 “毕节试验区研究”专栏。 10、加强资料体系与网络平台的建设,积极收集试验区建设的相关图书、音像资料,把本研究院资料文献中心建设成为毕节试验区建设在西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资料收集和信息平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