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科学研究 | 试验区动态 | 合作交流 | 办事指南 | 基地招标 | 文献中心 | 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试验区动态>>农业发展>>正文
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1-11-12 14:18  

毕节地区农委

毕节地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毕节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烤烟、优质马铃薯、优质茶叶、优质蔬菜、优质油菜油脂等几大支柱产业。去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56.16亿元,同比增长7.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756元,比上年增长12.1%。可以说毕节农业经济与20年前相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毕节农业在总体上的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得到有效建立,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真正地缩小。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新形势,如何实现毕节地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深入分析和研究,迎对金融危机,积极寻找对策,及时变压力为动力,变困难为机遇。在此,我们对毕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和摸底。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据统计,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六年稳定增产,全区粮食总播面达945.11万亩,比去年增加29.33万亩,增长3.20%;预计全年粮食总产272.01万吨,比去年粮食总产262.61万吨增长3.58%。其中:夏粮产量64.35万吨,同比增长4.98%;秋粮预计产量为207.66万吨,同比增长3.15%。玉米产量123.76万吨,同比减少0.18%;水稻产量28.88万吨,同比增长0.56%;马铃薯产量75.74万吨,同比增长8.81%;小麦产量12.10万吨,同比增加3.77%;杂粮产量17.08万吨,同比增加9.77%;大豆产量9.16万吨,同比增长4.93%;红苕产量4.71万吨,同比增长8.28%。油菜种植面积105.77万亩,产量9.3万吨,同比增加9.5%。

(二)特色农业发展呈区域化。围绕地委、行署提出的“六个百万亩”、“五个一百亿”产业工程和实施千万亩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战略,全区农林牧渔各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迅猛。目前,毕节地区已形成了马铃薯、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业、蔬菜、中药材、茶叶、食用植物油、现代烟草业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其中,以威宁、纳雍、大方、毕节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已初步形成,4个主产县(市)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64%;以大方、毕节、金沙、黔西为主的辣椒产业带初步形成,4个主产县(市)辣椒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74%。以金沙、纳雍为主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初步形成,2个主产县发展茶园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2%。毕节地区已成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全国产茶大区、中国优质蔬菜重点县等。

(三)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2009年,新获 QS认证13张,完成30个农产品QS换证工作;新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8个,认定面积13.5万亩,新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个。整合“乌蒙”商标资源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区已有5家企业产品率先使用“乌蒙”商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上海第十六国际茶文化节、昆明农博会、2009中国贵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等产业宣传招商活动,取得展销两旺的良好效果,全区茶产品获中国名茶“六金三银”的好成绩,“清池翠片”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金沙县被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金沙、纳雍县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产茶县”。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发展。一是重点优势产业种植规模及效益取得新突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486.2万亩,同比增长3.45%,预计总产(鲜薯)587万吨,产值77亿元以上;原原种生产能力从去年的300万粒提高到1000万粒,建立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4452.6万亩,一、二级良种扩繁基地10.15万亩,优质良种扩繁基地51.74万亩。种植蔬菜230.58万亩,预计总产量474.91万吨,总产值45亿元,其中反季节蔬菜64.07万亩,预计总产量186.43万吨,总产值18亿元;辣椒59.76万亩,总产量59.64万吨,总产值12.86亿元;早熟菜用马铃薯11.07万亩。完成无性系茶苗繁殖基地建设2176亩,建立新茶园面积11.75万亩,低产茶园改造面积2.63万亩,全区茶园总面积达23.77万亩,投产茶园8.66万亩预计茶叶总产922.8吨,总产值1亿元以上。水果生产面积29.15万亩(其中:在威宁县新建标准化精品苹果示范园3900亩),总产量19.75万吨,总产值5.11亿元。二是加工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及招商引资工作逐步推进。全区新培育认证地级农业龙头企业17个,组织10家企业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地区马铃薯、蔬菜、茶叶三大产业协会相继成立并积极开展工作,全区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55,依托企业(合作社/协会)推进产业发展,农业招商引资共计6余亿元,引进创办涉农企业13家;全区共计170余家农业企业固定资金总值达9.56亿万元,销售收入近26.30亿元,带动农户130余万户,建原料生产基地55万亩,从业人员3万余人,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威宁县雪山镇、毕节市野角乡、大方县瓢井镇、纳雍县农贸街、威宁县羊街镇、赫章县稚街乡等6个马铃薯交易批发市场已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另有毕节市撒拉溪、威宁县麻乍、小海等6个马铃薯产地交易批发市场和威宁县马铃薯高温预冷库、大方县关井、冷底村蔬菜预冷库正在建设中。重点茶叶生产企业在区内外设立茶叶直销商店30余个。

(五)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积极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截止目前,共向上级有关部门已争取到马铃薯良种繁育、原原种基地建设、农村沼气、测土配方施肥、粮食增产工程、粮食高产创建、良种补贴、茶产业发展示范县等各级各类项目30个,总项目资金2.8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18亿元,省级投资0.44亿元,地级0.2亿元),比2008年增加1.31亿元。目前,到位项目资金2.33亿元。已上报正在争取落实的项目49个,正在开展项目前期编制有关工作的有14个。各类在建项目实施进展与农事季节紧密结合,严格按项目方案实施,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一)资源制约。毕节地处川滇黔三省交汇处,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百里杜鹃7县1市1区、250个乡(镇、办事处)、3746个村(居委会),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2008年末总人口743万人,总人口743万人,全区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5亩,毕节地区农业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土地资源日趋减少,形势比较严峻。在农业资源紧缺的同时,部分地方土地掠夺性经营,粗放式耕种仍然存在、农业生态比较脆弱、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日渐突出。

 (二)市场制约。多年来政府培育的马铃薯、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业、蔬菜、中药材、茶叶、食用植物油、现代烟草业等特色产业,随着全国农产品质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纷纷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对毕节地区农产品质量和营销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场经验,科技及信息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对生产、流通、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科学的选择。

 (三)科技制约。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农业生产服务部门人员很难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动为农服务。尽管农业部门多次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了农业科技攻关、生产技术服务等,但辐射带动和应用推广效益并不十分明显。

 (四)素质制约。全区人口基数大,总人口743万人,排全省第二;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2年,人口素质不高,观念较为落后,有相当部分群众自我发展意识较弱,存在坐等观望现象;少数基层干部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基层农技干部引领发展的能力较弱,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不相适应。加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户数比例在逐步增大,这种低素质、弱体力的农村劳动力,导致了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必然会对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影响,延缓了现代农业的推进步伐。

(五)投入制约。由于目前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回落,农村基础设建设滞后、欠账多,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06.07亿元,仅占全省的23.9%;人均粮食占有量354.9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9.1公斤。县乡财政困难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是农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收入低者缺钱投入,收入高者不愿投入,而把有限的资金转移到城镇购房或伴君(子女)读书等方面。这些因素致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塘、堰、库、堤等维修受阻。

(六)机制不活。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体制机制还比较僵化,特别在农民增收、扶贫开发对象瞄准机制、扶贫路径选择等方面不够灵活,导致贫困群众发展后劲不足;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投融资机制不完善;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市场交易信息平台建设落后,农产品商品率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后续培训教育跟不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稳定粮食生产,巩固传统农业。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位,抓住当前国家扶持力度大的机遇,加强宣传,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3%以上,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种植玉米360万亩以上,推广杂交玉米300万亩以上;种植水稻70万亩,推广杂交水稻55万亩以上,力争更多投入,多争单产、多争总产。

(二)抓住市场前景,壮大特色农业。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技术指导和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市场对接工作,按照“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壮大马铃薯、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业、蔬菜、中药材、茶叶、食用植物油、现代烟草业等特色产业,并充分利用冬闲田,扶持发展油菜种植等冬季农业。重点扶持发展马铃薯、茶叶、蔬菜等,发挥特色,打造纳雍、金沙、威宁县等地建成全省茶叶重点县;大力扶持发展马铃薯、茶叶、蔬菜等加工企业,扩大品牌效应,构建产、供、销一体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三)依托本地优势,创精品牌农业。以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巩固、培育、做大、做强、做优一批特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销会等各类平台,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依托威宁马铃薯、织金竹荪等特色优势,创“乌蒙”品牌、康星菜油、大方辣椒等农业品牌,提高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四)加大监管力度,构建绿色农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全程监控,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及物理防治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模式,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将优质精品水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发展成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五)健全协会组织,提升合作农业。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提升水平为重点,加大科技、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依法、规范发展。围绕桃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六)结合旅游开发,发展观光农业。坚持因地制宜、树立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发展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抓住 “三江源”资金重点开发柑桔、苹果、樱桃旅游开发的契机,以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突破一、二、三产业界限,在县城郊区、百里杜鹃和草海等旅游区、特色产业区等地采取农业园区型、休闲体验型、科普教育型、资源景观型、特色农产品型、“农家乐”型等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广大群众不仅可以观光、采果、采茶、体验农作和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还可以住宿、度假和游乐。纳雍、金沙两县可利用茶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产茶、无公害茶叶基地的先决条件,借助地理标志品牌保护,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创“茶叶生态园、观光休闲园”的观光农业。

(七)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治农业。加大对《农业法》、《种子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力度,进一步强化农业部门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种子、农药、肥料和农业环境、基本农田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执法,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树立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流通体系,形成市场农业。围绕城乡一体化做文章,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扶持农民中介流通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完善市场机制。着眼于消费需求,城乡两个市场互动,通过在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在销售区建立配送中心和网络化连锁超市,构建农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紧密结合的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形成完整的流通链条。

(九)加强农民培训,创高科技农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应把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发展桃源现代农业的一个核心任务来抓。一要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科技专业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二要强化新型农民培训。着重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方面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目前,毕节地区计划并正在实施阳光培训1.2万人,重点对沼气技工、植保机防队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