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科学研究 | 试验区动态 | 合作交流 | 办事指南 | 基地招标 | 文献中心 | 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开发扶贫>>正文
旅游与毕节试验区
2011-11-10 14:27  

一、毕节试验区跨超时空的意义及其与旅游发展的关联

  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全球第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创造性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优越性,聚集中国高层智慧群体,依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新,探索世界前沿理论,寻求根本性解决“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世界性难题的途径,推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综合试验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经过长期深入调研,广泛吸收人类最新思想成果,站在引领时代发展正确方向的高度。亲自策划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

  毕节试验区为14年后指导中国经济社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进行了宝贵的、卓有成效的前期探索试验,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更加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毕节试验区跨区域超时代的重大意义,四年后(1992年)即为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关于人类社会面临严峻的生态和环境危机问题的重大决议所充分印证。接着又进一步展现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关于“和平”、“贫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21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的有关决议之中。

  世界旅游组织紧扣联合国有关决议所倡导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的世界主题并据此引导的世界旅游主流发展方向,以其成为世界最大产业的实绩,持续朝阳产业的辉煌,从产业层次的范畴契合了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试验内容及其探索的发展道路,代表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发展方向。

  2002年,为使生态旅游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联合国把该年确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世界旅游组织相应提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在加拿大举行的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上发表了关于生态旅游的《魁北克宣言》,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会上明确提出:“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养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财力”。

  2003年,为全面推进实施通过可持续旅游消除贫困计划,世界旅游组织第14次会议确定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社会和谐”作为该年世界旅游日活动主题。弗朗加利向2003年世界旅游日活动主会场中国湖北宜昌庆祝大会发来了“旅游——消除贫困、扩大就业、社会和谐的动力”的贺信。贺信指出:“我们的选择,表明了我们全力支持联合国在世纪发展目标中提出的主要议题。同时,也将旅游在改变贫困状况、创造变就业机会以及缓解社会矛盾中的基础地位重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这些也是社会和民族对旅游提出的显而易见的要求”。

  中国一直积极呼应着世界旅游组织倡导的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的主题及主流发展方向,同时又充分展现着自身极具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业特征。其产业地位不断迅速提升,产业绩效不断迅猛扩展,对国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巨大的综合带动效应。这也是毕节试验区主题内涵、实质方向、目的意义具体化到产业载体的全局性的实际效用的检验,是毕节试验区对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孕育阶段超前实践人类最新发展理念、大胆求解世界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更为深层和全面的诠释和印证。

  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1995年1月,我国在云南西双版纳举行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研究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等问题。次年6月,又在武汉召开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的“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根据两次会议专家的建议和呼吁,设置了“99中国生态与环境旅游年”,使生态旅游早于“2002年国际生态旅游年”,成为全国关注热点。21世纪伊始,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和扶贫办公室等5家部办委局即联合提出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三区驱动促进旅游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地位的发展战略。2002年6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在四川都江堰市联合召开全国首次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形成如下基本共识: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看,旅游业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最为一致、矛盾冲突最小的一个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资源,如果生态环境破坏了,旅游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保护旅游资源不受破坏,使其能被永续利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旅游的生命线。

  在社会就业方面:2002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上对发展旅游、促进就业问题作出专门指示:“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我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充分利用,要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积极发展旅游业,扩大就业”。10月20日,国家计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落实江泽民同志指示,提出未来10年旅游业的就业目标为: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大、整体素质高、经济效益好、容纳就业多的重要产业。

  在“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设置“06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年。200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明确:发挥优势,服务“三农”为2006年做好十大重点工作之一。并提出以旅助农的具体要求:要推动和支持重点地区做好旅游规划,指导和帮助各地区既快又好的发展,以保证资源可永续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引导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要总结推广各地发展农村旅游的经验,推动农村旅游不断提升;要开展“中国旅游强县”试点,推动县城旅游发展;要与建设部联合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结合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开发建设一批旅游推动农村城镇建设的示范点。

  二、毕节试验区关于应对东西差距拉大的题旨与旅游的资源指向性产业特征

  1988年6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如果不清醒地看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效益上的差距,并相应采取有力措施,就会导致贫因地区更加落后的问题”。

  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旅游是一个最为特殊的产业,具有弱化、抑制非均衡发展结果的特殊功能,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加快地、突出地搞”的方针抓旅游发展,就能机制性地应对梯度发展导致的拉大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问题。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同时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散效应(也叫辐射效应)则会使生产向高梯度地区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又使受到辐射的低梯度地区的生产更快更多地向高梯度地区回聚,削弱低梯度区域发展能力,促进高梯度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由于三个效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而回程效应又对极化效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这三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别,导致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两极分化。

  西部地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方面是很难承接东部成熟产业的转移,另一方面是自身资金、劳动等要素为了获取更高利润却不断加速流向东部地区。就毕节地区来说,传统的烟草支柱产业和新兴的煤电能源支柱产业都同样难逃这种发展趋势,并因效益差距而不断拉大发展差距,不仅难于形成自身投资能力,就连好不容易形成的比例不大的高端消费都通过购物、买房、旅游等不同渠道回流到发达地区去。国家虽以实施西部大开发着手根本性解决东西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但一是具体到各地方各区域的作用本就存在不均衡问题,二是由国家投资形成的增长在根本上还是不能避开“三效应”力量的综合作用。在西郡大开发战略明确为重点和优势的项目或产业中,只有旅游产业能够例外地不完全受非均衡发展经济规律的制约。如果我们能够从理论上认清这一点,我们就更能看到发展旅游对于经济社会至关重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行、游、住、食、购、娱一系列相关行业为条件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具有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产品的不可运输性、消费的异地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开发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所在地。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和依托,是一项资源指向性的产业。因此,发展旅游业所需要的资金、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必须向资源所在地流动,而最根本的是旅游消费必须在当地发生,因而必然地推动资源所在地旅馆业、游览业、餐饮业、客运业、信息通讯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旅游地经济水平。

  由于区位选择方面的原因,许多产业不适合在西部地区生存,但旅游开发可深人到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各个角落,旅游业可以在旅游资源所在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使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的西部地区。由此可见,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削弱极化效应和回程效应的作用,使地区差别不断扩大的趋势得以扭转并逐渐缩小。

  三、毕节试验区具有无价的“当代红色旅游品牌”禀赋

  毕节作为胡锦涛同志亲自创立的试验区,其以探索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已任的目的意义,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优越性的制度特色,及其以毕节这个中国最为贫困的区域为载体凝聚国家最高决策层和国家最高智慧群体共同求解世界性难题的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创新战略,对指导当今中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引起日益广泛关注。就旅游行业领域和产业领域的角度而言,从各层次各范畴旅游者群体的眼光和心理来看,都是极具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兴奋要素。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我们具有旅游理念,能够较深层次地以专业眼光关注国内外旅游发展态势的无量的广阔前景,意识到毕节试验区“当代红色旅游品牌”资源禀赋的世界唯一性,“加快地、突出地”培育和打造,就必然地有助于形成方方面面关于毕节具有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资深禀赋的认识,必然地有助于加快毕节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决策早日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必然地提升我们关于落后地区怎样通过发展旅游整合后发优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最大限度降低发展成本,充分发挥旅游的助推功能,为实现毕节试验区历史性跨越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时的红色旅游市场主体地运行的是以革命战争时期遗址、纪念地为载体形成的“传统红色旅游产品”,而实际上也同时运行着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精神”的“现代红色旅游产品”(如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红色精神的新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就是国家公布的100个红色精典产品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的27年,理所当然也存在着与各历史阶段“红色精神”一脉相承,充分展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当代红色旅游产品”。

  毕节试验区具有与红色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内涵实质,具有与红色旅游产品相一致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因而是毕节藉以打造“当代红色旅游品牌”的无价之宝。

  27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圈定的深圳特区,探索解决了中国经济起飞、先富起来的问题。成功的深圳多年来一直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旅游强市,表象反映的是其辉煌的建设成就,内在蕴含的应该说是其与“红色精神”一脉相承的以“拓荒牛”精神为象征的特区文化展示的“当代红色旅游产品”的旅游吸引魅力。

  深圳,毕节:一东一西,一先一后,一富一贫,一特一试;内容方法不同,实质方向一致。都已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深圳特区的成功引领中国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毕节试验区探索发展的成功,将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历史性跨越的标志。毕节试验区初步概括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在形成与“红色精神”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而富于时代特征的试验区文化,并已初步展现其作为“当代红色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和功能。

  打造毕节试验区“当代红色旅游品牌”的核心工作有三项:一是辟设集中展示毕节试验区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的展示厅;二是建设展示毕节试验区主题内容及其成果的实地游览考察景区(点);三是高格调把毕节市建设成为集中展示试验区特色和试验成就的生态文明城市。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