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民族文化生态
1、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毕节试验区的建设
毕节试验区是在上个世纪的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建立起来,开展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的一个独特的试验区。结合毕节地区人口相对较多的实际情况,把人口控制也作为试验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构成了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毕节试验区自从建立以来,一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我们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指导试验区的工作。早年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后来又大力抓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随着我们党在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在新的历史时期,毕节试验区紧跟形势的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期的工作,进一步抓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应该说,最早提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时候,生态的含义主要是指自然生态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但是,随着党把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强调,文化与和谐社会的要义必然体现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因此,在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生态建设之中,除了自然生态建设之外,文化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建设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中心的与时俱进而凸显出来,成为毕节试验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作为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之一的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受到重视和理解。
2、毕节试验区的民族构成
毕节地区的居民有汉族、彝族、苗族、回族、白族、布依族等等,其中世居民族有18个,除汉族外,世居少数民族17个,根据全区“五普”人口数,彝族有468800人,苗族有434507人,白族有114770人,回族有93197人,布依族有59325人,仡佬族有22063人,总人口超过百万人。各民族人民为建设毕节试验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毕节试验区成为一个物质生活逐渐丰富,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地方。
3、文化 民族文化
当前,国家之间互相举办文化年、国家年成为世界各国之间外交关系的一道新鲜亮丽的风景。单就中国而言,已经与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等国家先后举办了文化年或者国家年,最近又决定和韩国举办文化年。除了直接标明是举办文化年的是以文化为主要内容之外,国家年的一个主要内容,实际上也是以文化交流为主,通过文化交流达到文化外交的目的。文化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外交力量出现在世界角逐的大舞台上,在继政治、军事之后成为世界各国宣扬本国实力的一大方面。
那么,文化的含义是什么呢?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e,本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它作为人为的东西,与自然存在的东西相对应;它作为知识、开化的意义与愚昧相对应。在古代汉语中,文化是文治教化之意,与“武威”相对应。所谓“文治武功”中的“文治”主要意义之一就是指文化,它与武力是相对应的。《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代人刘向的《说苑》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化成。”这些多是指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其中都包含着知识文化的宽泛内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文化”与教养、有知识等同。据1952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的定义的检讨》一书的作者克鲁伯和克拉克洪统计,文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共有164种定义,到现在恐怕已经超过200种以上。较为权威和科学的解释是我国的《辞海》和《苏联大百科全书》,《辞海》中说:“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一般人们又把广义的文化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者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又叫硬文化,精神文化又叫软文化。
这里所说的民族文化,指的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等的总和,是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因为这三种文明成果有时候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比如一座清真寺,既包含了物质文明,又包含了精神文明,同时还包含着制度文明的成果。
4、民族文化的区域特征
由于各民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居住环境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就中国的地域上各民族居住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而言,有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圈,有南方稻作干栏文化圈,有南方山地阔叶文化圈等。这是指民族文化的大的区域特征。就同一民族的居住地域而言,同样存在着一个居住区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区域特征的问题。同是藏传佛教地区,前藏和后藏的信仰形式就有所不同。蒙古大草原上,其他地方的史诗与卫拉特草原上的史诗就具有不同的特征。苗族的黔东南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各区域在语言、服饰等等方面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彝族的北部方言区的凉山型服饰、中部方言区的楚雄型服饰、东部方言区的滇东北黔西北乌蒙型服饰、南部方言区的红河型服饰、西部方言区的滇西型服饰、东南部方言区的滇东南型服饰(阿诗玛型是其中的一种)等等,区域特色十分明显。再进一步划分到小的区域,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差别。例如就毕节试验区而言,使用不同土语的不同支系的苗族在服饰上也有明显的区别,例如黔西县红林乡的苗族服饰与大方县的六寨的苗族服饰就不一样。即使是在一个县例如纳雍县,苗族的小花支系、歪梳支系、箐苗(有时又被称为长角苗)支系的服饰也大不相同。而彝族乌撒土语区的彝语有明显的卷舌音,水西土语区的彝语却没有卷舌音。等等。这些都是各种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历史原因等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民族文化的区域特征,它既与历史相关,也与地理相关,还与社会发展的历程紧密相关。
5、民族文化生态的含义
谈到民族文化生态,首先要对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作一个简要的说明。生态学是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于1866年在其《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提出来的,它表示生物同有机或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即生物生态学,后来发展成许多分支学科,如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水生物生态学等等。后来人们借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概念,研究人文科学,也形成各种学科,如教育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文化的,从而说明文化特征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最早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其1953年出版的《进化和过程》一书中提出来的。
这里所说的民族文化生态,指的就是影响民族文化的环境,以及民族文化如何适应这种环境而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生态系统。民族文化生态的基本问题是环境对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而这里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主要是地理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如地形地貌、地质、山河、气候等等和生物环境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因为地理环境既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它还决定文化发展的速度,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影响经济文化类型和文化特征的形成。民族文化生态系统就是把民族文化与它的环境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察,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重视社会文化环境;第二、把文化的主体系统即物质文化系统、社会制度文化系统、精神文化系统和环境系统即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即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其中包含着整体互动的关系。
二、毕节试验区的民族文化
1、彝族文化
彝族是毕节试验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从外部特征上看,毕节试验区的彝族的服饰主要有代表彝语东部方言的乌蒙山型服饰为主,在威宁自治县有少部分彝语北部方言凉山型的服饰。这些服饰上仍然可以反映出许多彝图腾崇拜的遗迹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彝语东部方言区,是彝族历史文化保存得最多而又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其丰富的彝文古籍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著名的文献古籍,有解放前就被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组织编译出版的斐声海内外的《爨文丛刻》,有影响巨大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等纸本古籍,有《妥阿哲纪功碑》、《水西大渡河建桥碑》、《千岁衢碑》、《成化钟铭》等金石彝文古籍;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碑文献、彝族传统歌舞,如英雄史诗《支格阿龙》,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彝族《铃铛舞》,被戏剧大师曹禺誉为中国戏剧的源头、被中外专家称为“人之初、戏之始、舞之源”、并且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彝族古戏《撮泰吉》;上世纪末,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从数量众多的本区彝文古籍中择要选择2500多部编目登录为《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公开出版,光是这个目录就获得过国家图书提名奖。
彝族的民间风俗风情、节日活动,涵载着十分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火把节、彝族十月年、婚丧习俗等等都是这样。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神秘的“向天坟”,有专家认为与彝族古代的天文学密切相关,是彝族古代的“天文台”,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因而至今无人能够准确解释其中的秘密。
2、苗族文化
苗族是毕节试验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毕节试验区的苗族主要操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第二土语。苗语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苗语的研究可以寻绎到内蕴深厚的苗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信息。在没有文字之前,苗语口碑文献是纪录和传承苗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主要载体。现在已经整理出版的口碑文献有《纳雍苗族丧祭词》,《苗族丧祭》,《苗族民间故事选》,《六寨苗族口碑文化》等。这些文献不仅保留了在丧祭习俗中传承的历史,而且作为同时记录有苗族语言材料的珍贵文本,对于通过语言研究丰富多彩的苗族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其文献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苗族服饰作为承载着苗族迁徙史的重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物,既记录着波斓曲折的苗族迁徙历程,也记录了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体现着操不同支系的方言土语衣著的区别,是一道民族文化的五彩缤纷的风景线。苗族服饰的丰富内容,近年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其工艺如蜡染、刺绣、提绣、挑绣等都非常精细,其图案构成的艺术观感非常强烈,审美价值非常之高,既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高深的艺术品。
苗族的歌舞艺术内容繁多,口琴、三眼箫和芦笙都是流传广泛的乐器,其中尤其以芦笙舞最为著名。在日常生活中,芦笙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和娱乐的乐器。曾经在波兰获得过世界民间文艺最高奖----金山杖奖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个芦笙舞还在国内的许多民族体育比赛和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得大奖,曾经参加了几次中国代表团到国外巡演而获得不少荣誉。
苗族文学目前主要以民间文学最为丰富,其体裁有诗歌、故事、格言、谚语、谜语、古词等到。诗歌有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生产劳动歌、苦歌、反歌、情歌、儿歌、爱情故事诗等,著名的有《创造天地万物歌》、《主世老歌》、《格耶爷老和格蚩爷老歌》、《卓布卯蚩彩娥翠》、《癞蛤蟆和老虎》等。
3、回族文化
回族文化最明显而又突出的特色就是信仰伊斯兰教,这个共同的信仰把回族人民紧密凝聚在一起。作为伊斯兰教经典的《古兰经》中,记载了许多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历史文化,从中可以感受到回族人民的心理文化追求。威宁自治县是整个毕节试验区乃至全省回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县,威宁县全境有55座清真寺,而清真寺是集中反映伊斯兰文化最有代表性能建筑,凝结了伊斯兰文化的精华。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主要是妇女过的姑太节。区内的回族主要使用汉语文,在某些场合也部分使用阿拉伯文。在历史上,回族在学习汉语文是时,产生了一种用阿拉伯字拼写汉语的注音文字,史称“小儿锦”,有音译和意译的区别。威宁回族在日常交际中,有一种隐语称“漏八分”,在使用时,把汉语的一个音节分化成两个音节,即在汉语的声母后面加上[e] 构成第一个音节,在汉语的意韵母前面加上[k]构成第二个音节,两个章节加在一起便构成了“漏八分”。例如:马ma的“漏八分”形式为 me +ka,读作 me ka ,其余依次类推。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攒言子”的隐语主要是一至九的9个数字,一为齐,二为假,三为言,四为吊,五为茶,六为挠,七为柴,八为盘,九为坎,在具体应用中再根据情况而加以量化。这些隐语主要在商业贸易场合中使用,十分具有民族特色。回族有阿拉伯文书法,称为“汉退”意思是“一条线”式的书法,分为波斯式、赛来塞、带以瓦泥、奈色后、库发叶、勒革儿六种形体,以勒革儿即相当于行书的形式最为通用。受汉文书法的影响,阿文书法可以把阿文书写成汉字的形状。我区回族文学主要以民间文学为主,尤其以民间传说居多,有《老蛇和人》、《哎勒娥》、《水神下凡保草海》、《猫的来历》、《蜜蜂的传说》、《佃户和东家》、《头骨声明》、《聪明的荞花》等,这些传说都与回族的宗教信仰有关,贯穿着《古兰经》和《圣训》的旨意。回族的礼拜活动有修身养性的功效。
4、白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世居民族文化
白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是世居于我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他们都有各自的语言,这些语言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又有各自丰富的民间文艺各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风俗和节日。如布依族的民间文学有《洪水潮天》、《卜丁射月》、《十二个太阳》、《手提钩钩枪》、《铜鼓》、《保白马祖》等神话和故事。
5、多民族文化视野中的古夜郎
自从在赫章县可乐进行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发现了史书中记载的古夜郎时期的许多重要文物,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近年来,研究夜郎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方式、建国族属、统治阶级、文化形态、首邑驻地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特别是有几个县都在申报要把县名更改为夜郎县而引起的纷争,更是进一步把夜郎问题全面炒热。于是,作为一种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文化遗存,夜郎故地上的一些十分特别的文物,如铜剑柄上的铜立虎,干栏式陶屋模型,铜鼓和铜釜套头葬式,等等,引起了把夜郎归为各种文化的激烈争论。目前,在夜郎国的族属问题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徐怀夷中的谢人说;仡佬族先民说;彝族先民说;布依族先民说;还有苗族先民说。持各种观点的学者都有一些支持自己观点的根据,但又不能相互说服,所以至今夜郎国的族属问题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正因为如此,夜郎文化作为毕节试验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历史区域文化,不断地闪烁着熠熠的光辉,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无数人的目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及其生态
1、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和民族文化
自从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这一理论曾经在一个时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决策。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主要文明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比如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之间的冲突等。但是,这一理论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世界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但世界文明之长期的和谐相处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是辩证矛盾的统一体,这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文化的总体情形。然而,也要看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使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有了一个统一的目标,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它能够破坏全球文化的多样性,这已经是一个无法规避的事实。所以一些国家和许多人曾经举行过不同形式的游行示威等活动,反对全球化---其实质就是反对文化的全球化,这说明了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在亚洲,目前已经只有西藏文化圈和黔东南文化圈的文化生态是保护得最好的民族文化圈了。相比之下,毕节试验区的民族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仍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浸蚀和破坏,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不断地异化或者消失。
2、全球化背景下的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及其生态
(1)传统的断裂
全球化之前,全世界都有一个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大潮流。封建社会后期的中国清朝初年,康熙王朝对西南地区进行了强制性的改土归流,这对于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许多文化传统在强大的政治压迫下湮灭了。20世纪中国的“破四旧 立四新”和 “文化大革命”,大量销毁少数民族文物古籍,迫害民族知识分子。这不仅是对儒家文化的一次巨大破坏,同样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又一次巨大的破坏。这些都造成了传统的断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文化的生态,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2)内部传承的断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世界各民族之间、国内各民族之间和杂居相处于省内、区内各民族之间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把这些融汇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从而成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学习和承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中那些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一些主动的扬弃,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另外,各民族文化中也有一些本民族认为是好的而又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部分,经过长期的坚持与抗争,在多元社会文化中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越来越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和认同,最后不得不被迫放弃。由于所生活的时代、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社会发展程度等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青少年不热爱、不学习、不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最近二十年十分突出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断代。
(3)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如大潮席卷着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封闭的生活圈子已经被打破,那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以50公里为姻亲范围的小圈子传统地缘生活,以民间文艺为主要精神生活方式等等,都已经在以通俗化、大众化、快餐化、娱乐化、传媒化为特征的现代生活方式面前被冲击成为文化的碎片,少数民族文化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已经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尤其是现代教育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现代职业与求职要求的种种开放与限制,连本民族的年轻一代都放弃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因为传统民族文化特征会使他们在现代生活中难以立足,这几乎使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再难有立锥之地,许多民族文化被最后挤进了被发掘、被研究、被重新发现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的“象牙塔”。
(4)现代传媒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
现代传媒与外来强势文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在过去小农经济时代形成的吃完晚饭后坐在桌子边、围在院子里听老人们吟诵史诗、讲述故事、传颂古辞等等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传承方式,随着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现代网络等等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人类、自然与社会的辩证解释收服了各民族的青少年一代,传统的文化失去其神秘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无法再使年轻人再坐到油灯下院子里去听那些古老的传说,也无法再使青少年再去相信神话与鬼话。许多少数民族现在已经完全接受汉文化,包括婚姻等重大问题都已经全面开放,以现代主流的和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为趋从,在城市里打工和在电脑上上网的同时,丢掉的祖先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5)经济全球化的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深入到世界上每一个旮旯角落,这使得各民族的传统生产方式必需适应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逐步抛弃传统的耕作方式,把田野变成植物工厂,把农村变成一块市场,把传统的生产变成工作,把手艺变成工艺,把交换变成贸易,把物品变成商品等等。于是,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方式和交际方式,在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最后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特征,逐渐湮没。
四、保护民族文化生态 拓展试验区建设的途径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但是文化的多样性也将长期存在。正如一些专家所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和地域文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会存在,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经济越趋于全球化,就越需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越需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平等对话。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和文化理念。经济全球化不应导致世界文化走向单一,应当提倡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共处而不是冲突,对话而不是对抗,交流而不是封闭,兼容而不是排斥,和谐共生共同繁荣。”(郭建宁,2006)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是历史的和现实的积淀和传承,它决定了我们必需正视现实,切实做好保护民族文化生态工作,从文化建设的高度上来开拓试验区建设的新途径。
1、从七彩云南到多彩贵州的启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贵州省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宫作为龙头,拉动全省民族文化的建设。当时云南派出了一个高级考察团到贵州来取经。云南人回去后立即组织大抓民族文化的建设,把“七彩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文化形象进行宣传和打造,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一举成为世界瞩目的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给云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和美好的文化声誉。而贵州在2000年才又重新启动民族文化宫的建设,2005年才提出了“多彩贵州”的民族文化建设工程。贵州人醒得早、起得晚、做得更迟,错过了先机,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毕节是贵州的一部分,对此更需要引以为鉴。要抓住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优势,选择适合树立自身独有品牌的特质,保护和建设好民族文化生态,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经济。
2、树立文化财的理念
文化财是日本与韩国等国家对待传统文化的一种理念,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经营和发展好传统文化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把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带来经济回报的理念,值得关注的有这些方面,一是必须拥有传统特色的文化,二是传统文化必须是可传承的,三是传统文化的优秀性质,四是文化的可发展的特性,五是文化的可以转变成经济的潜质,即它的可供消费的特点。当传统文化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可供消费的特点被人们认识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财产、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等等的理念就会被人们所接受。如果认识到民族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财,而且是所在地区的文化财,乃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财,那么我们认识民族文化的视角将会得到更新,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也会得到提高。因此,作为一种财产,人们就会把它作为一种资本进行经营,从资本的趋利的本性上去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同时把文化资本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当然还要充分注意文化安全问题。
3、重点保护 适度开发
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一提到西部大开发,就是什么都搞大开发,这样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根据目前毕节试验区的民族文化生态比较脆弱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重点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近年来由于央视的歌手大赛中增加了民间原生态歌舞一项,使得人们对民间原生态文化的认识大大地提高了一大步,造成有的地方开始一窝蜂地开发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从而在不科学的开发中又破坏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质和真髓,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伪民俗。黔东南州从江县的新形式的岜沙苗族民俗表演,就曾经被一些专家指称为“伪民俗”。当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和区别表演的民俗与伪民俗,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以表演为形式从而改变了传统文化的部分特色的民俗就一概是伪民俗,要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对于濒临消失湮灭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那些独具特色而又在消失之后可能再也无法复原的优秀传统,如数量众多的口碑古籍、大量存在于山野的文物留存等等,就要进行重点保护,而保护的最好办法就是要赶快进行抢救存留。对于民族民间歌舞等,则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使其在文化外在形式下潜藏着的经济的社会的效益得以大大地发挥出来,使文化的财产的性质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民族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发挥出文化资本的职能,造福于试验区的各族人民。
4、搞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构建和谐毕节试验区
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理论有其一定的背景,它是针对世界多元文化存在而提出来的一种理论。作为中国这么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曾经经历了各民族的斗争与融合的曲折历程,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伟大国家。中国文明传统的主要特色是“和”,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依据和哲学基础。因此,各民族文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只能走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搞好民族文化生态建设,是构建和谐毕节试验区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和共同发展,对于建设毕节试验区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其次,要从观念上把民族文化也作为一种文化财来对待,充分认识到它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具有的经济潜质,繁荣文化有发展经济的潜在作用。第三,要坚持重点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以抢救濒危民族文化为急务,以保护脆弱的民族文化为要务,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任务,适度开发而不是大量开发。第四、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一批民族文化的传人。第五、建立一批民族文化生态村寨和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第六、依托自然风景区和旅游景点复活和发展民族文化。第七、开展大型民族体育文艺汇展汇演,去粗取精,提升民族文化品质。第八、保留、激活一批有一定生命力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通过节日文化场和民俗文化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尽量保持原生态,防止伪民俗。第九、营造适宜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和社会环境,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扶优汰劣、兼容并包,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共荣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拓展和谐毕节试验区建设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