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科学研究 | 试验区动态 | 合作交流 | 办事指南 | 基地招标 | 文献中心 | 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生态建设>>正文
毕节地区经果林建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齐飞
2011-11-10 14:36  
      今年年初,地委、行署推出的“3321”工程中,对我区发展经果林的目标任务专门作了明确,到2015年发展到300万亩,并给予了准确的定位:把经果林作为林业建设中确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实现的重要建设内容来抓;把经果林作为我区最主要的林业产业来重点发展;把发展经果林作为我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途径的重要抓手来部署和实施。

条件优越    产品独特

我区地处川、滇、黔结合部,是川、滇、黔三省交通要冲,特别是近几年来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较容易获得信息、技术、市场,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这些年来,扶贫开发、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我区经济总量、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居全省第三,各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均有了大幅增长,已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北京“4·14”会议后,2009年底国家财政部相继下达我区三江源生态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新增特色经果林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三个项目资金专门安排用于发展特色经果林的共计56329万元,规划实施119.6万亩,国家林业局也给我区倾斜安排了相关项目资金近千万元用于经果林建设,这些帮扶对发展经果林注入了强心剂。我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至1800米之间,阳光照射充足,雨量充沛,日照总时数1231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66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29毫米,土地面积94%为山区,大量土地适合发展核桃、漆树、板栗、樱桃等特色经果林。因此,我区的核桃、生漆、樱桃等成了国内外有名的特色经果林品种。赫章县获得了“中国核桃之乡”的称号,选送的核桃在“2007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综合评选活动”第五次评选活动中荣获“奥运推荐果品”。

思路明晰    科学规划

按照地委、行署提出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服务配套、创新机制、示范带动"的建设原则,结合“3个300万亩、2个100万亩”的全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一县一特、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要求,在地区林业、农业等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各县市区对本地特色经果林发展都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重点抓好2至3个优势产业,集中连片打造特色产业区、产业带。目前,赫章核桃主产区,威宁、毕节板栗主产区,威宁苹果、黄梨主产区,大方生漆主产区,金沙、纳雍、威宁茶叶主产区,黔西、织金、金沙鲜果主产区等6个特色主产区正在逐步形成。2009年,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特色经果林建设中,全区共规划建立示范点41个,建设面积5.3万亩,现已完成4.47万亩。

示范点分别采取了企业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合作社经营、土地流转经营等不同的组织、经营形式,为探索全区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进行了积极的试验。落户于毕节市梨树镇的毕节市毕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2006年12月至今年3月,投资586万元,采用集中流转土地的方式,建设500亩精品果树示范基地,至今共引进果树新品种五大品系40个品种,经过3年的科学管理,80%的果树已于2009年试投产,总产量160吨,同时还解决了40余名农民就业。大方县双山镇党委、政府将经果林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以杨柳、归化、乡田和中路村为中心,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目前,种植面积2000余亩。村民王明武除将小部分土地种植蔬菜外,其余4亩地都种植了经果林,年均收入2万多元。赫章县朱明乡白营村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县委、县政府“沿千年夜郎栈道,建百里核桃长廊”的战略布局,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连片种植核桃5000余亩,建成百亩以上的核桃基地15个,培育核桃产业大户125户、经销大户31户。该村组建了核桃协会,注册了“白营村牌”商标,相继推出了“明珠核桃”、“明珠核桃软片”等系列产品。目前,白营核桃产品销往云南、四川、重庆、广西等省市区,在当地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市场。整个朱明乡核桃市场交易量达50余万公斤,单价由2005年的每公斤16元提高到现在的30多元,农民收入达1000余万元,核桃已成为当地群众的“摇钱树”。

为促进全区种苗建设,保证苗木质量,2009年,地区林业局通过深入调研,提出了我区加快发展林木苗种产业,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的意见和措施,并以地委的名义行文下发。各县市区严格按照提出的意见和措施要求,实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市场准入、质量检验、订单培育、生产经营、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了监督管理,保证了苗木质量。

举措有力    保障有方

2007年,地委、行署《关于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出台后,地、县、市区都成了特色经果林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落实了具体工作人员。去年年底以来,为用好国家财政部下达项目资金,安排落实好经果林项目建设,地区专门从财政、农业、林业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了“三江源生态建设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特色经果林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督促全区特色经果林建设工作,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指挥部和办公室。2009年11月和2010年1月,地行署分别召开了两次全区“三江源”生态建设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会议。今年2月10日,地委书记秦如培、行署专员张吉勇、地委副书记安金黎等领导专门听取了“三江源一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新增特色经果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项目的建设情况,并对其工作作了安排。

在认真用好上级投入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地委、行署曾明确:地区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专门用于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各县市也要拿出不低于财政收入的2%投入经果林建设。特别是纳雍、金沙,财政投入较大。积极推广优良树种、品种,引进或聘请区内外知名专家指导帮助,认真开展规划、方案、设计的评审和论证,实行科学种植和管理,大力提高经果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成效显著    前景辉煌

2007年以来,我区特色经果林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到2009年全区共发展特色经果林35万亩,使全区特色经果林达到约100万亩,农民户均经果林0.6亩以上,在改善我区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地区和各县市区扎实抓了国家倾斜安排我区的各有关经果林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各县市区编制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特色经果林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经地区批复实施,到目前共完成种植面积14.7万亩,为设计任务23.59万亩的62.3%;各县市区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新增特色经果林建设项目示范点实施方案并经地区审批,共完成种植面积4.47万亩,为任务5.3万亩的84.3%;各县市区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特色经果林建设初步规划,并由政府组织专家评审后报地区。

今年7月3日,根据地委、行署安排,地委办、行署办、地区农业产业办、地区林业局等部门,邀请和组织区内外知名专家对林业部门编制的《毕节地区特色经果林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5年)》进行了评审,目前正按照评审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在今年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截止到6月底,全区新发展了约20万亩经果林,目前,我区特色经果林面积达到了120万亩,前景一片辉煌。

(王荣泮   刘 燎)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