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研究领域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以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开放式的吸纳国内外著名学者为研究主体,以联合国内外一流的试验区公共政策研究机构为合作平台的毕节试验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成为服务政府、服务国家,推进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社科的重要的试验区研究基地。并以此来深化上述学科的学科建设,使它们具有更强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基地在毕节试验区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毕节试验区民族民间文化与教育研究和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优势。
1.毕节试验区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在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创立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为标杆的基础上,将试验区的历程及重要成果、改革试验的基本经验、改革试验发展的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在理论研究上拓宽研究领域,包括经济政策与产业布局,试验区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经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投融资等。四年来,本研究方向充分发挥该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积极探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互动,与地方政府特别是毕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作研究重大课题。如《问题与对策——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毕节喀斯特流域型景区循环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毕节试验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战略研究》、《毕节市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毕节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毕节试验区区域经济合作思路探析》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合作项目的开展,为该学科研究成果的示范推广搭建了基础平台。
2.毕节试验区民族民间文化与教育研究
对毕节试验区民族民间文化(包括毕节彝族历史文化研究、毕节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文化战略与大学的责任等)与教育进行研究,挖掘试验区的文化教育资源,探索在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教育、生态的和谐发展。在政策和管理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文化建设重大问题政策研究等领域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对试验区重大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201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研究——以中国西南大屯彝族余氏文学家族为例》、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整理和研究》立项,标志着该研究方向在国内的学术地位不断提高。
3.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以协调解决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为目标,结合毕节试验区生物资源品种繁多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开展了毕节试验区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农业生态环境修复、喀斯特农业循环技术应用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开展了《贵州典型喀斯特生态区和欧洲参照区人与自然科学发展的系统研究》、《赤水河流域中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草海湿地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动态研究》、《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及其邻近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韭菜坪及邻近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为协调解决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根据毕节试验区生物资源品种繁多的特点,开展了《乌蒙山区重要药用植物资源调查、鉴别与质量评价研究》、《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四川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腹鱼循环水养殖试验研究》、《土著特色养殖鱼类---昆明裂腹鱼养殖技术推广示范》、《贵州半细毛羊饲料的研究和产业化示范》等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