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在线教学案例(三)
实践教学创新 协同校园战“疫”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负责人彭雪莲副教授
2022-2023第一学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遏制疫情的扩散,根据相关抗疫决策部署,学校实施静默管理,迅速在全体师生中展开了关于抗击疫情的各种相关工作,全校教师迅速开启线上教学,实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在全校课程系统中,思政课所占比重较大,针对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实践教学创新,协同校园战“疫”。
一、优化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大学生的通识必修课,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是“思政首课”,刚刚进校的大学生对大学充满期盼和向往,但是因为疫情原因,大一新生并没有开展军训,进校后进行入学教育直接开课,因此,本门课程自觉融入学校管理“大思政”体系,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为协同学校管理建设需要,迅速调整教学内容,包括“你为什么要读大学?”“欢迎你来到贵工程”、“学会自主管理”、“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等,启动线上教学后,结合课程内容,专门设置了“谈谈疫情下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为什么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如此紧密”等线上课堂讨论,希望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缓解学生焦虑,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积极面对静默管理。
下图为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展示:
二、实施教学创新,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在思政课本身就存在很难征服的教学“痛点”情况下,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全面启动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教学,整门课程直面学生人数2300多人,教学规模较大,面对疫情,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一)线上教学内容创新。线上教学内容包括“贵工程特色”录制,有针对性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进行录制,一般采用不超过20分钟的几个片段组成;同时利用学习通和中国慕课网以及学习强国资源进行;第三结合学生“兴趣点”进行分享,例如,清华大学轮椅学子矣晓沅身处逆境的奋斗故事,他涅槃重生后的乐观开朗,学生说:“老师,我听哭了,我也想改变我自己,我没有理由去躺平。”例如革命烈士陈延年的故事,学生观看视频后纷纷表示:“老师,革命年代当时的青年需要牺牲,而我们现在只需要参与静默管理,还有什么可埋怨的。”
(二)教学环节创新。在教学中,老师提前下载和学会使用各种软件(学习通、腾讯会议)、成立相关学习群(QQ群、微信群)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因网络原因一个软件掉线,马上启动第二“方案”,采取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总结的教学环节。课前进行课程任务发布,告知学生课程内容、上课时间,同时进行个别辅导,课堂直播采取集体互动和指定学生互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面线上教学;线上教学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即时公布学生考勤并根据课程内容发布相关主题讨论,作为平时成绩记录,每一教学内容完成后发布相关作业并督促学生完成。总而言之,在学校、部门、教师个人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从最初的猝不及防到积极参与准备,经历了持续性“疲劳作战”到从容面对,目前最终高质量地完成相应教学工作,学校、学生、教师的协同作战,这一段触及心灵的人生经历,是一堂真正的爱国主义实践课。
下图为教师进行线上授课课中互动场景:
三、“战疫”生动实践感受,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时代内涵
实施静默管理,全校上下形成教师学生志愿者到基层参加疫情防控、各科类教师结合各自专业宣传疫情防控,学生已然形成学习和防疫的自律精神,每一个贵工程人在困难面前都主动作为、即时应对。亲自参与“战疫”的故事,使师生在使思政课堂常常热泪盈眶,经过共同参与战“疫”,在学校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党员干部、学生志愿者冲在抗疫第一线;学校物资保障、校园安全管理,全校上下一体同心协同作战;贵工程学子积极参与抗疫、积极配合抗疫,在抗疫中保持情绪饱满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下图为规模较大的思政课互动: